:::

鯨豚、海龜保育

:::

鯨豚部分

台灣擁有豐富鯨豚資源,全球81種鯨豚,其中27種出現於台灣四周海域,沿海棲息的白海豚,到大洋洄游的大翅鯨、抹香鯨皆可見到,從早期台灣作捕鯨基地,至今賞鯨觀光盛行,除政府大力執法,推廣教育使民眾對鯨豚等野生動物保育意識提升。

為加強推動海洋哺乳動物之保育工作,本署於84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鯨類所有種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並建立鯨豚擱淺救援組織網,持續委託國內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學者,進行鯨類資源調查及研究工作,另邀請國外專家到國內辦理海洋哺乳類之研究相關技術工作坊、研討會等,增進國內外研究技術交流,更新相關救援知識,與民間團體辦理鯨豚保育教育推廣活動,分享台灣保育成果。
 
  1. 鯨豚擱淺救援:本署85年設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TCSN),成立全國性鯨豚救援處理系統,並建立鯨豚救援SOP,及野放檢傷檢核表,使擱淺救援有科學技術規範得以依循,提高野放存活機率。該組織網結合中央及地方政府之保育人員、海岸巡防署、消防局、中華民國搜救總隊、民間保育團體及學術研究單位。民眾發現鯨豚擱淺通報時,救援團體隨即出動進行現場救助及處理,截至104年9月累計處理鯨豚擱淺次數達千次。
  2. 鯨豚相關研究:委託或補助國立台灣大學、海洋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嘉義大學等學者進行台灣地區鯨類資源之相關研究,內容包含鯨豚族群監測及生態調查、族群遺傳、擱淺救援技術、漁民誤捕、賞鯨標章及生態旅遊推廣及中華白海豚及露脊鼠海豚等特殊物種研究,近期就擱淺鯨豚常見疾病及生殖生理監測
  3. 鯨豚保育推廣教育:自94年起與民間保育團體及大專院校合辦鯨類生態與保育相關研討會,至今已超過百餘場、印製鯨豚海報及保育教育摺頁,分送各機關及走入校園廣為宣導及應用,歷年來並支持民間團體辦理鯨豚保育志工訓練,藉由舉辦鯨豚攝影展、鯨豚保育嘉年華、海洋賞鯨生態旅遊等相關活動,提升國人對鯨豚保護意識。
  4. 鯨豚相關違法查緝:為提高販賣走私鯨豚肉查緝案件成效,縮短現場辨識速度,經委託嘉義大學開發鯨豚肉快速篩檢試紙一式,可快速分辨查緝肉品是否為鯨豚肉,使執法人員得以迅速查證辦案,取締非法。各縣市政府、海巡單位及關口執法人員均熟稔運用,充分達到嚇阻效果,現盜獵及食用鯨豚肉已大幅減少。
  5. 本署98年補助成功大學成立「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委託該中心辦理鯨豚救援及標本建置,補助購置相關設備。該中心具有海洋生物、鯨豚與濕地永續經營之教學、研究功能,協助政府執行鯨豚擱淺救援後送之醫療處理作業、舉辦相關鯨豚救援醫療訓練教育講習等工作,並就國家海洋、鯨豚及濕地保育相關政策提出建言及鯨豚研究計畫之執行。
  6. 中華白海豚為台灣可見鯨豚中,滅絕風險最高之物種,保護計畫刻不容緩,目前加強其族群生態調查,已蒐集中華白海豚之分布熱點、區域及生態習性,並長期生態監測研究,以建立中華白海豚之基礎資料及評估其風險現況。保育策略在中華白海豚洄遊廊道,苗栗至嘉義海域,面積達76,300公頃區域預告劃定為「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對台灣鯨豚保育向前跨越一大步。

海龜部分

台灣由於寒、暖流在本島東西兩側交匯,遂孕育出豐富海洋生物相。全球海龜2科6屬7種,台灣可見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及革龜五種海龜,其中只有綠蠵龜會在台灣近海配對,上岸產卵。早期海龜主要生存威脅為獵捕,沿海漁民會捕捉海龜及收集海龜蛋作為蛋白質來源,隨著保育意識抬頭及海龜所有物種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後,已大幅減輕海龜被獵捕之壓力,但因漁業行為遭混獲及船隻撞擊等傷害仍是海龜族群最大壓力。此外,氣候變遷、海洋暖化、酸化、汙染及海中塑膠袋也是相當嚴重的危害。

目前本署就海龜擱淺處理,補助海洋大學成立海龜救援網,接獲通報或海巡單位發現後,即由海洋大學接受過訓練之學生及當地志工前往處理,依據海龜狀況予以就地野放或後送海洋大學、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專業治療。對漁業混獲部分,也透過宣導,輔導漁民將纏繞海龜放回大海,或帶回漁港再另行野放。

歷年本署皆有投入海龜族群調查、洄游路線及產卵熱點調查及監測等研究計畫。並劃設「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屏東縣政府公告「琉球鄉距岸3浬內海域禁止使用各類刺網作業」以避免誤捕,臺東縣蘭嶼鄉小八代沙灘為綠蠵龜上岸產卵地點,現已劃為蘭嶼文化資產保護區。
瀏覽人次:14356 最後更新日期: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