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

基本資料

成立時間 民國77年01月13日
民國77年06月08日公告修正
面積(公頃) 47,000
地理位置(範圍) 大武事業區第 2-10、12-20、24-30林班;臺東事業區第18-26、35-43、45-50林班及第51林班扣除礦業用地及礦業卡車運路以外之土地,臺東縣界內之巴油池及附近縣界以東之林地
管理機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屏東分署
類型 國定自然地景
主要保護對象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原始林、高山湖泊

地狹人稠的臺灣在長年以來的人與自然爭地過程中,中低海拔的林地大多已經開發,或者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要能見到大片原始的闊葉林相當的不容易。然而說起臺灣中央山脈南端的高峰 ─ 大武山,卻因其山脈東西兩側是峻峭的斷崖陡坡,四周由陡坡圍繞,相連的山頭稜線上,多是斷崖峭壁,加上嶙峋怪石的阻礙,要在這片區域穿越縱走相當艱難,因而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中低海拔區域仍保有大面積的原始闊葉林,中高海拔處也未有任何公路穿越其間。

大武山高峻的山勢讓森林相貌由低海拔的亞熱帶闊葉樹林,向高海拔的暖溫帶闊葉林、混合林群系一路延伸變換至冷溫帶針葉林,由低海拔至高海拔林相完整而連續,是臺灣難能可貴的自然景觀;而高達 2,500~3,000 公釐的年雨量集中於夏季,加上海拔急遽的落差,讓有諸多河川、斷崖的保留區,形成水系湍急、侵蝕作用旺盛的壯闊景色,並形塑出許多瀑布、壺穴、急湍、深潚和湖泊。

這樣一個高山峻嶺、自成體系的大武山區,在生態上具備相當的完整性,並保存了完整的原始林相,其中更包含以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的臺灣穗花杉、臺灣油杉(已解除)等珍稀植物,珍貴的野生動物亦不在少數, 像是臺灣黑熊、藍腹鷴、帝雉、熊鷹、朱鸝、百步蛇、黃裳鳳蝶等保育類動物,也因如此豐富的森林及動物種類,正是保留區成立之初衷。

成立緣起

大武山區是台灣本島中央山脈南端的高峰,其東西兩側皆有陡峻的斷岸急降,地形宛如是一個矩形的大地壘,四周由陡岸圍繞,自成獨立之系統。區域內海拔高度變化、水系落差極大,河川上游之侵蝕、切割作用亦盛,形成許多瀑布、壺穴、急湍和湖泊等景觀;本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是台灣地區少數幾處沒有公路貫穿之區域,受到人為影響之程度亦低,原始林相保存完整,野生動物種類多,且數量亦較其他地區為多,在生態上具有相當的完整性,是台灣地區中非常值得善加保存的地區之一。

此處成立保留區的呼籲,始自 Dr. Severinghaus (謝孝同博士,劉小如教授夫婿,2015年歿),於本區發現數量頗多的帝雉和藍腹鷴;民國75年,美國動物研究專家 Dr. Rabinowitz (羅彬慈博士) 訪問台灣,並認為大武山地區能是本島雲豹最可能出現的地區。其時保育風氣已開,農業部(農委會)開始邀集各方面的研究學者,前往大武山實地進行調查,在連續數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許多珍貴的資訊,也促使農業部(農委會)在民國77年1月將公告成立「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面積47,000公頃,為台灣地區最大的自然保留區。

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中央山脈南端的東向坡面,台東縣轄的太麻里、金峰、達仁鄉境內,亦即在國有林台東事業區18~26,35~43(41部分林班),45~51(51部分林班),大武事業區2~10、12~20,24~30林班及屏東事業區第25林班巴油池部份,範圍涵蓋知本、太麻里、金崙、大竹、利嘉等五大溪流的集水區,海拔高由200~3100公尺之間,面積廣達47,000公頃,是目前台灣地區所存留面積最大、林相最完整的天然闊葉樹林地。

行政區域上隸屬台東縣太麻里鄉、達仁鄉及金峰鄉境內。西以中央山脈南段的大武山為界,與屏東縣相鄰,北端距台東市約20公里,東側離太麻里約16公里,南界與大武山之距離約17公里。

中央山脈主稜線在知本主山以南,突然向西轉又再向南折,並爬升接上霧頭山、北大武山、南大武山及衣丁山等,構成大武地壘。本保留區就位為於上述山頭相連之稜線的東向坡面,此一稜線為南台灣主要的分水嶺。所以,本區的河流大多為向東注入太平洋,為知本溪、太麻里溪、金崙溪及大竹溪等的上游集水區。

環境概述

由於本區的高度分布範圍極廣 (海拔高度 200~3,100公尺),溫度隨海拔的不同而有差異。在200公尺處的山區年均溫22.5℃,一月平均溫16℃,七月均溫27℃;3,000公尺以上年均溫則是7.5℃,一月均溫15.5℃,七月均溫11.5℃。本區雨量豐沛,年雨量在4400~4800mm間,四月至九月雨量較多,屬重濕型氣候;乾燥的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降雨較少,約50mm/月,多雨的夏季(4月至9月)則約500~800mm/月,雨季時量多而雨日少,降雨急劇密集,常有洪水氾濫,造成河床急速下切,其向源及向下侵蝕力強,造成大量岩屑,泥砂隨洪流下注入溪。

本保留區包含三種基本地質岩層,即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的片岩,始新世的畢祿山層及中新世的蘆山層,主要是以頁岩、板岩為主,時夾雜細砂岩及石灰岩之薄層,地層構造劈理,褶皺軸大部份呈南北或北北東走向。

除林相完整及野生動物種類多之外,本區地形也是相當多變的。由於山勢高、坡度陡峭,區內的河川湍急,具幼年及壯年河川的特徵,河道窄、兩岸與河床落差大,瀑布、壺穴、急湍、深潚時而可見。太麻里溪流域的山崩多,規模大,亦為特色之一。此外,相連山頭的稜線上,多屬斷崖峭壁,怪石嶙峋,縱走艱難,登頂不易。

保護區境內之高山湖泊於北方有大鬼湖,位於荖濃溪上游;西北方有小鬼湖 (又名巴油池),位隘寮溪之上游。

生物資源

因氣候因素所造成之林相分佈,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包括亞熱帶闊葉樹林群系,暖溫帶闊葉林群系,暖溫帶針闊葉混淆林群系及冷溫帶針葉林群系,幾已包括本島各類型氣候植群帶,另也因受到緯度偏南溫度較高之影響及山體高度之不足,使得冷溫帶及暖溫帶之針葉樹植物社會極度簡化,此亦成為本區之重要特色;如台灣中北部山區常見之針葉樹雲杉、台灣扁柏、香杉、台灣杉、威氏帝杉、肖楠在本保留區中均缺如,但闊葉樹卻更豐富,因此本區生物社會龐雜度極高,而這種生態環境極可能仍有台灣雲豹之棲息而普受重視,此外台灣黑熊、藍腹鵰、帝雉、熊鷹、朱鸝、百步蛇、黃裳鳳蝶、高身鏟頷魚等族群量仍尚豐,而台灣獼猴、山豬、山羊、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更是生機旺盛;由於本區高山峻嶺,河川多而水流湍急,斷崖多而地勢陡峭,目前人為干擾破壞尚少,森林植被仍保持自然狀態,可說是台灣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本區稀有植物當中以台灣特有種的台灣穗花杉 (Amentotaxus formosana) 為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的珍貴稀有植物。

經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本區紀錄到哺乳動物17 科31種 (占全台灣種數38%)、鳥類43 科145 種 (占全台灣種數25%)、兩棲類6 科18 種 (占全台灣種數50%)、爬行類8 科36 種 (占全台灣種數36%) 和魚類9 科27 種 (占全台灣種數16%),且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各脊椎動物類群佔台灣所有種類之比例中,兩棲類佔台灣地區兩棲類總物種數的高達50%,另昆蟲種類則繁不勝數。因保留區面積遼闊及受地形、交通、氣候、時間及人力等因子影響,未能作全面之調查,因此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可能還孕育著更多更豐富的動物資源。

因雨量充足,本區植被的分布隨海拔高度而有變化,由低而高可分為:(1) 熱帶季風雨林群系,指標種是茄冬、大葉楠、澀葉榕、菲律賓榕、咬人狗、山棕;(2)亞熱帶山地闊葉樹林群系,指標種是大葉校櫟、毽子櫟、卡氏儲、錐果櫟、三斗石櫟、青剛櫟、五掌楠、紅楠、日本楨楠;(3)暖溫帶山地針闊葉樹林群系,指標種是森氏櫟、昆欄樹;(4)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指標種是紅檜、紅豆杉;(5)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指標種是鐵杉、雲南冬青。各林相連接,森林破碎程度最低。

保育現況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遼闊,為台灣面積最大的自然保留區,轄區高自然度區域高達90%以上。本區保護對象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原始森林,高山湖泊,依文資法規定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目前每年均編有年度管理維護計畫,由管轄之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林務局臺東林管處)主導,配合大武工作站,以組隊、僱用臨時工方式,並會同該區之行政,警政單位嚴格執行保育巡邏工作,拆除保留區內之違獵陷阱,及勸阻非法狩獵、毒、電魚等行為,以加強野生動物的保護。

本區面臨的其他威脅包括有小鬼湖與比魯溫泉的遊憩壓力,透過管理,勸止、溝通、協調,控制申請進入人數,使保留區維持一定的品質。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管理維護計畫 (112年3月) pdf pdf 檔案大小:14822KB 下載次數:381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公告函(民國77年) pdf pdf 檔案大小:282KB 下載次數:1522
變更「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內臺東事業區第41及51林班地之部分界線(77年) pdf pdf 檔案大小:114KB 下載次數:1575
修正「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內臺東事業區第51林班地之部分區界(77年) pdf pdf 檔案大小:91KB 下載次數:1372
瀏覽人次:4279 最後更新日期: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