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穿山甲

:::
物種學名: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分類:
鱗甲目Pholidota 穿山甲科Manidae
臺灣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易危 (Vulerable, VU) 2017
IUCN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極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2019
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等級:
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族群趨勢:
未知
外部資源:
照片:
劉人豪攝
物種分布

依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以下簡稱林業保育署)自2015年起針對中大型哺乳類動物於臺灣本島中低海拔設置自動相機長期監測網調查顯示,穿山甲在臺灣本島均有分布,主要分布為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環境,全島山系、丘陵環境、臺地與海岸山脈均可以發現蹤跡。

2012-2021年臺灣穿山甲分布紀錄圖
環境與棲地

在多樣化的棲地棲息,包括原始林、次生林、竹林、混淆林、闊葉林、草生地、農墾地等。會利用前肢爪挖掘洞穴,可分為居住洞穴和覓食洞穴。洞穴所在位置多為含沙量少的黏土或壤土,中等鬱閉度的環境,以闊葉人造林環境最多,其次為針葉人造林。

穿山甲可適應輕微程度的人為干擾環境,不會迴避道路與人為聚落,就在里山環境與人類一起生活著(劉人豪攝)
穿山甲可適應輕微程度的人為干擾環境,不會迴避道路與人為聚落,就在里山環境與人類一起生活著(劉人豪攝)
穿山甲的覓食洞穴。冬季和春季較容易發現中華穿山甲的覓食洞穴(孫敬閔攝)
穿山甲的覓食洞穴。冬季和春季較容易發現中華穿山甲的覓食洞穴(孫敬閔攝)
威脅因素

1970年代以前臺灣每年出口數萬張穿山甲獸皮,並有山產店的肉用需求,是過去族群生存受脅的主要壓力。當前則受到自由活動犬隻攻擊與競爭棲地、獸鋏致傷、路殺以及人為獵捕的威脅,而穿山甲因為夜行性、獨居、無法發聲且掩埋排遺的習性,造成族群監測資料不足,無法獲得全面的穿山甲族群和威脅變化趨勢。另尚有犬隻透過壁蝨傳染病原體、農藥與污染物等造成的潛在威脅。

2020年彙整近十年來全臺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之穿山甲創傷病例,犬隻攻擊致傷成為主要原因,且為臺灣北中南部的穿山甲創傷原因首位,顯示淺山的自由活動犬隻近年來的危害情況惡化。犬隻攻擊常造成穿山甲尾部創傷或缺損,影響日後爬樹、挖掘、防禦及育幼的能力(孫敬閔攝)
2020年彙整近十年來全臺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之穿山甲創傷病例,犬隻攻擊致傷成為主要原因,且為臺灣北中南部的穿山甲創傷原因首位,顯示淺山的自由活動犬隻近年來的危害情況惡化。犬隻攻擊常造成穿山甲尾部創傷或缺損,影響日後爬樹、挖掘、防禦及育幼的能力(孫敬閔攝)
獵具是穿山甲常見的創傷原因,常見的創傷位置在四肢,獸鋏是造成創傷的主要獵具(孫敬閔攝)
獵具是穿山甲常見的創傷原因,常見的創傷位置在四肢,獸鋏是造成創傷的主要獵具(孫敬閔攝)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瀏覽人次:12265 最後更新日期: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