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緣起

:::
森林約佔全球陸地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所,台灣本島森林面積亦佔全島土地的58.5﹪。森林為陸域生態系中結構最複雜,亦是最優勢且健全者,其對調節氣候、水文循環具相當的影響,且有涵養水源、國土保安、提供遊憩、供給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同時也提供人類各物種種源基因庫(楊,1996a)。郭寶章(1992)指出森林資源(forest resources)為可以提供人類物質(goods)及服務(service)之一種土地資源。在生態上,森林為以樹木為主之森林植群(forest vegetation);在林木生產上,森林為木材之製造所(manufactory);在水資源之發展上,森林為最大且理想之儲水庫(reservoir);在野生動物之經營上,森林為野生動物之棲息所(habitat);在水土保持上,森林則為最適當之保土措施(measures);最後森林為遊客之理想公園,可供人類享樂。

長期以來,由於人類長期視自然資源為取之不盡的財貨,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使得自然環境急速劣化,各種形式的污染、全球暖化、臭氧層破壞、酸雨、沙漠化、氣候異常等問題,正是人類無所節制、濫用資源所遭致的惡果。人類活動也造成生物棲息地的破壞,直接與間接導致大量物種消失,嚴重影響生態系之平衡。台灣由於經濟發展迅速,長期忽略生態的保育,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山坡地災害頻仍,國民生活環境品質降低。所幸近來生態保育之觀念逐漸為大家所重視,然正確的保育觀念及行動方是當務之急。一個生態環境應保持其完整性,破碎的生境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降低,造成生物交流的中斷,嚴重者甚至形成物種的絕滅,因而我們應避免人為的生態區系區隔,造成生態環境的破碎。自賀伯颱風以來,土地災害頻傳,「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中央山脈綠色廊道」的觀念於焉萌發,一些重視環境保育之學者乃於「全國國土及水資源」會議中,共同倡議應建立「中央山脈綠色廊道」,接著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於88年1月21日在第三屆國民大會第四次會議的國情報告中提出建構「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構想,旋即由自然保育主管機關農委會指示林務局著手規劃,並於89年2月15日完成了保育廊道的建置作業。中央山脈地形陡峻、高山聳峙,並不適合人類的經濟活動,但卻是孕育萬物、滋養眾生的源頭。所謂「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即是藉連接中央山脈地區的高山林地、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國家公園,成為連綿不絕的綠色廊道,以保護國人賴以維生的心臟地帶。
瀏覽人次:1025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