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計畫目標
林業保育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的總目標為「建置與維護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串聯東西向河川、綠帶,連結山脈至海岸,編織『森-川-里-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提升淺山、平原、濕地及海岸的生態棲地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涵養力,及透過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的保全活用來營造和串聯韌性社區,以促進永續發展」。
二、計畫緣起
臺灣中央山脈之森林生態系目前多已獲得有效保護,然而在中央山脈與濱海之間的土地,受到土地開發利用強大壓力,切開山脈與海岸生態棲地系統,生態系統已破碎化,使生物多樣性逐漸消減中。
隨著大眾保育意識之提升,公共工程可能偶因環境議題造成爭議,造成時間與經費的耗費,藉由綠網平台作業,於工程規劃時導入各項生態保育概念,亦有助於減少資源耗費與爭端。
有鑑於低海拔與淺山地區是民眾生產與生活的空間,如何在私有地推動兼顧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模式、修補破碎棲地,是現階段棲地保育的重要課題,也是為何必須跨出保護區與國有林,從農田棲地保全,到全面推動國土生態綠網的最主要原因。
三、面臨挑戰
淺山棲地破碎化與物種未獲足夠庇護:臺灣獨特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中央山脈之森林生態系多已透過國家保護區系統獲得有效保護,然而在以農田生態系為主的淺山平原地帶,仍有近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生存其中。隨著人口增加及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開發壓力及工業化農業的影響使棲地破碎化,無法支持原棲地動植物的生存。這些地區人口眾多且私有土地難以劃設保護區,如何發展兼顧地區發展與居民生計的保育措施,獲取在地居民的認同,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
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資料分散:多年來,國內各學術機關與專業單位累積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資料,這些資料大多分散在不同部會,不利整合運用。因此,國土生態綠網重要任務之一,即是整合盤點歷年生物多樣性資料,藉此分析指認全臺生物多樣性熱點、重要生態系與需關注區域,相關圖資並充分開放運用,供公私部門的利害關係人有一致的資訊基礎,跨部門與專業的資源也才有整合的依據。
跨部門必須整合以避免開發與生態保育零和發展:隨著大眾保育意識之提升,各項開發與工程可能因環境議題引發爭端,進而造成社會資源的耗費。亟需就國土規劃、水利、交通、環境等不同部門進行跨域整合,於規劃階段即考量兼顧不同利害關係方的做法,才以生態系服務與永續發展為前提,在生態環境與開發間找到雙贏的方案。
瀏覽人次:9859
最後更新日期: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