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綠鬣蜥基礎習性
◆學名:Iguana iguana
◆原產地: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及沿海地區。
◆習性與行為:綠鬣蜥是日行性樹棲爬行動物,偏好溫暖潮濕環境。牠們善於在樹冠層活動,擅長游泳和攀爬。以植物為主食,包括葉片、花朵和果實,偶爾也會捕食昆蟲和小型動物。當遇到威脅時,會豎起背部棘刺並以尾巴防衛。
◆繁殖:
◆雌性每年產卵一次,單次可產下最多70-80顆蛋,**卵在適當溫度下約需孵化75-90天,**在適合的氣候條件下孵化率很高。
◆繁殖季節通常在春季到夏季(約3-8月),雌蜥約2-3歲性成熟,雌蜥會挖掘深約30-60公分的洞穴來產卵
◆雄蜥在繁殖季會變得更具攻擊性且體色變得鮮艷,並會爭奪領地
2. 生理特徵
(1) 體型與外觀
體長:成體可達 1.8 至 2 公尺,其中尾巴佔全長的三分之二,是其主要防禦武器之一。
體重:一般介於 2至 8 公斤,體型隨年齡及性別略有不同。
顏色:
幼體通常呈亮綠色,便於在植被中隱藏。
隨年齡增長,體色逐漸變暗,呈橄欖綠或棕灰色,有些個體會帶有黑色條紋。
(2)頭部特徵
頭冠:頭部和背部沿線長有明顯的鋸齒狀鱗片刺,尤其是雄性更為顯著,用於展示領域和吸引配偶。
鱗片:頭部鱗片排列緊密且有光澤,能有效防禦輕微外傷。
喉部肉垂:
雄性綠鬣蜥的肉垂特別大,並且會在威脅或求偶時豎起以增加體型威懾力。
(3)身體特徵
背部脊刺:從頸部延伸至尾部,有鋸齒狀的脊刺,用於威嚇掠食者和求偶展示。
鱗片:
體表覆蓋細密鱗片,提供基本防禦並減少水分流失。
鱗片色澤會隨環境變化而稍作調整,提供隱蔽效果。
四肢:
強壯的四肢適合攀爬。
前肢具有鋒利的爪子,用於抓取和攀爬;後肢肌肉發達,可協助跳躍與挖掘。
(4) 尾部特徵
尾巴功能:
尾巴約佔總長的三分之二,是防禦的主要武器,能用力甩打敵人。
尾部可自斷以擺脫捕食者。
紋路:尾巴上通常有明顯的環狀條紋。
3. 入侵風險與影響
◆
入侵原因:
台灣野外的綠鬣蜥早期是以寵物名義引進台灣國內,過去在寵物市場受到歡迎,但因為成長體型速度快,部份飼主因無法負擔飼養成本及空間需求而棄養;另也有狀況是飼養過程疏於管理,導致綠鬣蜥自行脫逃,進而在野外繁衍。另有一說法為寵物業者將大量圈養的綠鬣蜥釋放到野外,利用野外自然環境讓其自然繁殖,有需要販賣時再至野外捕捉後禁行販賣,即大自然養殖場方式操作。
◆
生態威脅:
與原生物種競爭棲地及食物資源,危害台灣的原生生態系統。
◆
經濟損害:
大量啃食農作物,特別是蔬果類作物,造成農民嚴重經濟損失
4. 分布區域
◆ 主要分布地點:最初野外族群發現地點為屏東、高雄,後逐漸擴張至臺南、嘉義等地區,目前主要分布於則為台中市以南的縣市;而台中市以北縣市為零星出現。
◆ 偏好沿河濕地和都市綠地。
◆ 擴散途徑:透過交通載具貨運移動、移除擾動行程區域性擴散,無效率移除恐加速擴散速率。
5. 建議移除指引
捕捉建議:
◆ 優先使用長竿套索或陷阱等捕捉工具,可在清晨或夜晚進行效果最佳。
◆ 使用彈弓魚鏢或高動能槍枝,需嚴守安全紀律,。
◆ 處理流程:捕捉後以建議之人道方式處理後,進行形質測量、紀錄發現位置及捕捉位置(詳細座標),屍體交由政府指定單位進行後續處理。
◆ 違法警告:綠鬣蜥已於109年起禁止飼養繁殖及國內販賣流通,已飼養個體均辦理登註記並接受每年查核。
◆詳細移除指引請參照附件(綠鬣蜥移除指引)
6. 移除成果與移除原則
◆ 統計成果:自106年起至113年底,臺灣已成功移除綠鬣蜥逾24萬隻。
◆ 因應綠鬣蜥野外族群增加,農損情形日趨嚴重,農業部113年12月5日成立防治應變小組。
◆ 移除團隊組成:
林業保育署地區分署-組建原住民獵人團隊預計4隊
地方政府-委託專業移除團隊計10隊
開放民眾接受訓練投入移除工作-初步預計逾1000人
7.移除訓練開設進度
113年度:
嘉義縣-未開設
臺南市-12月開設2場,合格109人
高雄市-12月開設1場,合格94人
屏東縣-12月開設1場,合格135人
114年度:
嘉義縣-2月中旬(預計開設),招收60名
臺南市-1月開設1場,合格人數待統計
高雄市-1月開設1場,合格人數待統計
2月10日及2月17日(預計開設),招收200人
屏東縣-1月開設1場,合格人數待統計
2月辦理2場(預計開設),預計招收200人
(※詳細開設日期及報名資訊請向所在地縣市政府洽詢)
8.常見QA
Q. 綠鬣蜥在台灣的引進背景及問題起源?
A.綠鬣蜥過去是因作為寵物目的而被人為大量引進,因個體養大後,飼養成本與環境要求提高,部分飼主因無法負擔照顧責任而棄養,甚至有寵物業者大批將綠鬣蜥釋放至野外,而逐漸形成野外繁殖及入侵問題。
Q. 綠鬣蜥是否有辦法估計野外數量?
A. 綠鬣蜥在野外具有季節活動性與良好掩蔽性,完整調查需要耗費相當龐大的人力與時間,即使完整調查數量也僅為推估數字,目前數量估算並非首要任務,我們將持續與學術單位合作,透過長期監測趨勢與捕捉數據,綜合判斷其族群動態及相對豐度,並依此調整移除策略。
Q. 大約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綠鬣蜥對生態的問題?
A. 約在十多年前第一次在野外發現綠鬣蜥出現,當時認為是零星的逸出或棄養個體,至106年高雄及屏東發現野外族群而開始進行移除工作,並於108年起逐年增加地方政府經費進行移除,同時也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陳添喜副教授同步進行監測調查,發現近年因為氣候暖化,沒有明顯的冬季,致使綠鬣蜥繁殖不受影響,也進而導致野外數量成長。
Q. 移除綠鬣蜥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在哪些方面體現?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
A. 外來種的移除原則是及早發現及早移除,隨著族群規模持續擴張,屆時移除成本也將大為增加,雖目前綠鬣蜥對農業產業或生態環境的危害尚不明顯,倘若不及早處理,除與原生物種競爭棲地問題發生外,農業損失或公共安全問題造成之損失也會持續提高。
Q. 綠鬣蜥是否有向北擴散?
A. 目前已知有野外繁殖族群的綠鬣蜥以臺中市為最北分布,其餘縣市如苗栗縣等均為零星通報,已由地方政府接獲通報立即捕捉移除,並同步監測中。
瀏覽人次:364
最後更新日期: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