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落實「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計畫,林務局自九十年度編列預算進行「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經營管理工作,保育永續家園,朝向「綠色矽島」願景而努力。「中央山脈保育廊道」未來發展的願景為:
(一)建立完整保護區維生系統,避免不當的開發行為
「中央山脈保育廊道」自北而南連接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到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保護系統,形成一條南北綿延300公里的連續保護帶,依島嶼生態學(island ecology)的理論,棲地間如有缺口,部分生物可能因不當開發造成棲地分割而產生隔離,某些植物或可利用風力使分割的區域的植物遺傳基因交流,但對小型野生動物和一些利用野生動物傳粉的植物就產生隔離,使基因無法交流,造成種的劣化(楊與劉,1993)。因此「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可建立完整保護區維生系統,以整體規劃避免不當的開發行為。
(二)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物種基因庫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指的是地球上千萬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擁有的基因、生物和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包括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及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三部分(林,2000)。自1992年聯合國召開會議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生物多樣性的工作為全球各國所重視,至今已有178個締約國及團體,「生物多樣性公約」可以說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保育公約,台灣雖無法參與該公約活動,但對於生物多樣性推動亦不遺餘力,尤以台灣面積雖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卻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台灣全島的生物約十五萬種,佔全球的1.5﹪,其中三成的物種是台灣特有種,具有極高生物多樣性。在執行生物多樣性保育時,要力求維護生態系的複雜性與歧異度,因為歧異度越高,生態系越穩定;歧異度越低,生態系失衡的可能性愈高,而「中央山脈保育廊道」提供大面積且連續的棲地,可以有效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物種基因庫。
(三)建立生物資源資料庫,提供自然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場所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係林務局於民國63年至82年間所設立,均已完成基礎資料建立,並持續進行各種生態基本資料調查監測工作,包括動物、植物及水文等;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及玉山國家公園,由內政部營建署依其設置目標及職掌經營管理,但國家公園範圍內林業經營業務部分,仍由農委會與林務局負責辦理,區內亦已建立若干永久樣區。這些調查監測的基礎資料目前正在建立生物資源資料庫中;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亦可提供自然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場所。
(四)增加原住民就業機會,建立夥伴合作關係。
近日來台灣地區失業率逐漸升高的狀況,遂有減低外勞人數之議,甚至政府也提出多項振興景氣方案,希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減低社會問題的發生;原住民就業問題一向被大眾所忽略,原住民族一向具有純真與自然的天性,許多原住民朋友為了謀生,離鄉背景來到都市,卻發現有無法適應的狀況,畢竟都市的生活型態與大自然的生活型態有著絕大的不同,致使許多的原住民不願離鄉背井而留在山上,為求謀生,山坡地開發、超限使用、濫採、盜伐甚至盜獵時有所聞,亦是保育機關困擾的問題。「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建置,將提供一些保育相關的工作機會,正可以提供給居住於原鄉的原住民。原住民長年居住於山區,對山區的地形、動植物及環境相當熟悉,台灣長久以來,在山區搜救、防救森林火災等各方面,也多有賴山青的協助,再者原住民族對當地環境懷有一種特別的情感,且又居於當地,有地緣的優勢,因此以原住民來從事保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建立夥伴合作關係,解決原住民失業問題,另外亦可以借助其對山林的專長,達到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的。
(五)提供生態旅遊機會與推廣國民正確自然保育觀念。
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國民所得,現代人有更多的時間從事休閒育樂活動;而長期居於都市水泥叢林中的人們,逐漸意識了大自然的美好,使人們回歸自然的慾望提高。森林提供了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及舒爽的氣候,提供國民從事戶外遊憩活動最佳的環境,來調節身心、強壯體魄。
樹木在成長過程中,枝葉免不了會因摩擦或風折而受傷,此受傷部位會成為細菌入侵的目標,樹木為自衛會發散比平常更多的揮發性物質,可以殺死空氣中的細菌、害蟲及人類的病原菌,這物質就是蘇俄托肯(B.P. Todnh)教授命名的芬多精(Phytoncid)(李遠欽,1996)。森林的芬多精對於人體身心健康有莫大的助益,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則是台灣最大的芬多精供應來源。現代人因活動量不足以及長年生活在嘈雜、空氣污濁的環境中,容易感染病菌,為了維護身心健康,多吸收芬多精,自然旅遊遂成為兼具休閒與養生最受歡迎的活動。
自然旅遊的盛行,卻也產生若干的問題,諸如遊客踐踏、攀折花木及垃圾過量等,使自然環境的品質日益惡化,減少自然環境的價值,所以美國林務署提出「ROS」理論,也就是「遊憩機會序列」,該理論認為針對不同資源狀況,提供不同遊憩機會並兼顧保育需求,可將遊憩地點分成六大類:(1)原始區;(2)沒有機動車輛行駛之半原始區;(3)有機動車輛行駛之半原始區;(4)有道路在內的自然區;(5)鄉村區;(6)都市區(楊,1996b)。「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範圍內,除都市區外,其餘各種類型兼具,雖以原始區佔絕大多數,仍可提供大量生態旅遊的機會,足以分散遊客,滿足需求。然而生態旅遊並非單方面的利用,而是雙向的付出與回饋,而自然保育與永續利用達到平衡,則有賴於正確觀念的建立。
正確自然保育與生態旅遊觀念的建立便需透過各項管道傳達給國人,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的解說服務即是一個很好的管道,也是將來必須落實於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經營管理的重要項目之一,而藉由解說教育與實際體驗自然的珍貴與美好,更能激發由衷的保育決心。「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建構,除了提供生物完整的棲地外,也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生態教育典範及活教材。
瀏覽人次:6793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