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

:::

基本資料

成立時間 民國81年03月12日
面積(公頃) 57.886193
(原公告面積為51.89公頃,於113年6月26日公告更正)
地理位置(範圍) 阿里山事業區第30林班,嘉義縣阿里山鄉石夢谷段29、30地號
管理機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類型 國定自然地景
符合之指定基準 代表性生態體系,可展現生物多樣性;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及科學研究價值
主要保護對象 臺灣一葉蘭及其生態環境

早年乘著眠月線森林鐵道,在五月時分,每經過一處隧道山壁,便會期待那搖曳生姿的一葉蘭群落-這是眠月線鐵道在921 地震損壞前,遊客可遇見的窗外驚喜。山壁上整片的一葉蘭,就像一整群粉紅色的小蝴蝶,在雲霧中自由地飛翔。

臺灣一葉蘭在 1909 年於阿里山首度被採集,1911 年正式記錄發表,為臺灣最著名的野生蘭花之一。其多出現在臺灣中海拔山區盛行雲霧帶之常綠闊葉林、檜木林間,附生於樹林邊陲或裸露的垂直岩壁表面,並有大量苔蘚植物、落新婦、異葉紅珠等植物伴生。因為喜歡冷冽潮溼之環境,所以在山嵐飄渺、雲霧瀰漫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眠月線兩側,有大規模的一葉蘭群落出現。一葉蘭生長發育都需要充足的陽光照射,但因屬演替初期的植物種類,一旦有其他強勢植物入侵佔據,一葉蘭族群很容易銳減、甚至消失絕跡。

臺灣一葉蘭因花型清新美麗、優雅動人,深受臺灣園藝家及國外愛蘭人士喜愛。她的學名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女神Pleione,意指一葉蘭的花朵如女神般美麗。因早期有被濫採的危機,為保存其野外族群及基因種源,而設立「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目前已可利用組織培養繁殖臺灣一葉蘭,甚至可大量外銷,因而野外被採集的壓力已經減少許多。

成立緣起

臺灣一葉蘭為國際間享有盛名之野生蘭花,常出現在臺灣山區盛行雲霧之檜木林或常綠闊葉樹林,著生於林緣或林外之峭壁岩石表面,並有蘚苔植物相伴。在阿里山森林鐵路之眠月線沿線兩側海拔高度約2,300公尺之處,有大規模之群落形成。
臺灣一葉蘭早先不易栽培,但因極受園藝愛好者之歡迎,又有廣大的外銷市場,過去被盜採的情形相當嚴重,生存受到威脅。為保存其野外族群及基因,農業部(農委會)於民國81年3月12日公告為「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另於眠月石猴一帶,規劃臺灣一葉蘭展示區,提供參觀之用。


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屬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轄阿里山事業區第30林班。東側之分水嶺起源於南投縣鳳凰山,為阿里山山脈之北伸支脈,西與塔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相鄰,東南以大塔山為界,西北方為石谷盤溪上游起源,與阿里山溪匯集為清水溪。


環境概述

氣溫:年均溫為11.4℃,月均溫介於6.5℃-14.7℃之間。
降水量:本區氣候多雨,年平均降水量為 3,940.6mm,平均月降水量介於 66.9-813.1mm,雨量主要來自梅雨、地形性雨、颱風雨。
海拔高度:2,075-2,650公尺。
地質:地質岩層大部分屬第三紀之中新世中期至晚期,主要地層為由灰色、褐色砂岩及頁岩夾帶發育不良之煤層所構成之南莊層。眠月附近之岩性以砂岩為主,乃細粒至中粒的淡灰色砂岩,間夾深灰色頁岩和少量礫石。土壤為灰壤,山脊頂或陡坡之土壤發育較不完全,屬石質土。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本區共調查記錄哺乳類8科17種,鳥類16科40種,包含臺灣野山羊、藍腹鷴、大赤啄木、大冠鷲、煤山雀及黃腹琉璃等保育類野生動物。
植物資源:本區共調查記錄64科116屬165種維管束植物分布,石松類植物2科3屬5種,蕨類植物11科21屬40種,裸子植物2科5屬6種,被子植物49科87屬114種,包含眠月小檗、阿里山十大功勞、華東瘤足蕨、華參、高山肺形草等稀有植物。


保育現況

本區之管理,以維護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之原始自然狀態為主,並已建立監測制度,設置樣區,每月定期由保育人員組隊前往記錄一葉蘭之性狀及繁殖情形,藉此長期監測保障一葉蘭之生存。
阿里山森林鐵路眠月線貫穿本區,但自921地震後眠月線未進行修復,近年成為熱門遊憩路線,為本區帶來不小遊憩壓力,另不時會出現登山救難事件,都是本區重要管理課題。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公告函(民國81年) pdf pdf 檔案大小:169KB 下載次數:5455
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管理維護計畫(112-121年) pdf pdf 檔案大小:2720KB 下載次數:28
公告更正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面積(含地籍範圍圖)(113年) pdf pdf 檔案大小:587KB 下載次數:45
瀏覽人次:114923 最後更新日期: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