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資料
成立時間 |
民國83年01月10日 |
面積(公頃) |
137.625 |
地理位置(範圍) |
屏東縣恆春鎮墾丁熱帶植物第3區 |
管理機關 |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 |
類型 |
國定自然地景 |
符合之指定基準 |
代表性生態體系,可展現生物多樣性;獨特地形、地質意義,可展現自然地景之多樣性;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及科學研究價值 |
主要保護對象 |
高位珊瑚礁及其特殊生態系 |
詩人余光中曾形容高位珊瑚礁像是從海神的地窖裡緩緩升起的一尊黑獸,那麼,這片位於臺灣南端恆春鎮社頂的珊瑚礁天然林,無疑便是臺灣唯一保存完整的黑獸森林。此處的高位珊瑚礁森林生態系,布滿了石灰岩洞穴及隆起的珊瑚礁岩塊,具有極高的保存和學術研究價值。
本區屬於潮濕季風林 (moist monsoon forest),氣候乾濕季明顯。10 月至翌年 4 月常有強勁的落山風。區內有板根(如銀葉樹)與幹生花(如榕屬植物、大葉山欖)的植物種類非常多, 榕屬植物的氣根也極為發達,表現出熱帶森林的特徵。重要的稀有植物有象牙樹、港口馬兜鈴、毛柿等屬於有滅絕危機種類;中華雙蓋蕨、琉球蛇菰、柿葉茶茱萸、恆春皂莢為稀有種。在動物資源中,以津田氏大頭竹節蟲、黃裳鳳蝶和褐林鴞較為珍貴,臺灣野豬、臺灣山羌、白鼻心、鼬獾、大赤鼯鼠等較大型的哺乳類動物也常發現到。另每年入秋,赤腹鷹亦會大批成群過境本區。
雖然本區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也是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之試驗林,但由於鄰近墾丁森林遊樂區,附近遊客眾多,面臨極高的遊憩壓力,對高位珊瑚礁生態系造成非常大的威脅。因此特於83年設立為自然保留區,以加強保護這種特殊的自然資源。
由於本保留區西南面與社頂部落為界,東面與道路相鄰,早期區內各種資源遭盜採情況嚴重,近年來社頂部落轉型推展生態旅遊,已成功推出數條生態旅遊行程,除帶動部落經濟好轉,同時協助擔任當地的生態監測與巡守,成為保育行動與居民經濟發展結合的優良典範。
成立緣起
位於臺灣南端恆春鎮社頂附近,有一處珊瑚礁天然林,這是臺灣唯一的一處高位珊瑚森林生態系,區域內石灰岩洞穴及海中隆起之珊瑚礁岩塊林立,有極高的保存和學術研究價值。雖然本區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也是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轄管之試驗林,但由於鄰近墾丁森林遊樂區,附近遊客眾多,面臨極高的開發壓力,又鄰近住家,常有民眾飼養的牛隻闖入;再加上區內遭受外來種植物侵入,對高位珊瑚礁生態系造成非常大的威脅,故林業試驗所主動向農業部(農委會)申請設立為自然保留區,於83年01月公告為「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以保護這種特殊的自然資源。
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東經120°48',北緯20°58',面積為137.625公頃為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轄管之試驗地。
-
高位珊瑚礁
-
高位珊瑚礁
自然環境
氣溫:年平均溫25.6℃,1月份溫度最低,平均20.6℃,7月份最高達28.3℃,全年溫差不大。
雨量:年雨量2000mm,集中於5-10月,11月至翌年4月有明顯乾季,雨量僅占全之1/1,乾濕季明顯。
海拔高度:200~300公尺。
生物物資源
本保留區是臺灣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高位珊瑚礁森林生態系,植物社會共可分為皮孫木型、茄苳-臺灣膠木-柿葉茱萸型、鐵色-紅柴-樹青-月橘型蟲屎-血桐-土楠型等。依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的分類標準而言,本區的稀有植物有:1.有滅絕危機種:象牙樹、港口馬兜鈴、毛柿,2.稀有種:中華雙蓋蕨、琉球蛇菰、柿葉茶茱萸、恆春皂莢。 在動物資源中,以有瀕臨滅絕危機的黃裳鳳蝶最為珍貴,港口馬兜鈴為其食草植物之一,本區近來使用紅外線自動照相機,記錄到臺灣梅花鹿、臺灣野豬、臺灣山羌、白鼻星、鼬獾等較大型哺乳類動物。其中原本消失在臺灣西部平原的梅花鹿,經墾丁國家公園復育後也在本區棲息。
保育現況
本區東面與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復育中心聯外道路相鄰,西南面與社頂部落為界,區內各種資源遭到覬覦,其中以象牙樹,七里香(月橘)及珊瑚礁為最,並利用聯外道路運送,形成本區非常沉重的管理壓力。管理單位目前派有專人巡視全區,每週固定兩次,不定期一次,於定點設立巡邏箱,引導巡山人員巡邏重點,並完成本區植物資源調查,目前進行稀有植物人工復育工作,外來植物生物防治試驗及植群長期監控等研究。近年來,在墾丁國家公園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的輔導之下,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成效不錯,已成功推出數條生態旅遊行程並發展相關觀光遊憩資源,同時發展部落經濟,成為保育行動與居民經濟發展結合的優良典範。
墾丁國家公園復育的臺灣梅花鹿也對本區造成壓力,梅花鹿於區內啃食樹皮及小苗,導致植物多樣性下降。經設置圍籬阻隔,可有效提高天然更新苗木數量,顯示苗木群落恢復速度快。
-
高位珊瑚礁
-
白榕
瀏覽人次:20248
最後更新日期: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