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

:::

基本資料

成立時間 民國85年03月18日
修正公告時間 民國107年07月02日
面積(公頃) 226.38公頃 (含陸域面積陸域面積16.38公頃,海域面積:210公頃)
地理位置(範圍) 棉花嶼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域延伸500公尺,與花瓶嶼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域延伸外200公尺範圍內
管理機關 基隆市政府
主要保護對象 島嶼生態系及其棲息之鳥類、野生動物和火山地質景觀
備註 自107年04月28日起,中央主管機關移由海洋委員會及所屬機關(構)承接辦理

棉花嶼
 

成立緣起

棉花嶼、花瓶嶼為各自獨立於基隆外海之火山島,屬基隆市政府管轄,過去因長期軍事管制使得該等島嶼長久以來未受人為干擾,而能保存較完整的海島火山地質原貌。然而,也因為過去長期的軍事管制,有關該等島嶼之自然資源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調查文獻。

民國83年基隆市政府規劃開發該等島嶼為風景區,基隆市野鳥學會(下稱基隆鳥會)認為該計劃案將對島嶼的火山地質及其它未知生物相造成極大傷害,乃於同年5月至9月間先後七次進行該等島嶼鳥類、地質、植物、昆蟲、兩棲、爬蟲類調查,並向環保署建議將棉花嶼、花瓶嶼劃為一級生態敏感區,彭佳嶼為次級生態敏感區(中華鳥會,1994年)。同年9月8日,基隆鳥會再度陪同農業部(農委會)、基隆市政府建設局農林畜牧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及張石角、陳明義、楊平世等相關學者至該二島進行基隆棉花嶼自然保留區預定地現場勘察,基隆鳥會除了將已進行之初期調查結果提供與會人員參考外,並因棉花嶼及花瓶嶼島上有多種保存完整的火山地質原貌如:岩骨、海蝕洞、渣狀溶岩、繩狀溶岩、火山碎屑層、礫灘、崩塌現象、氧化作用造成的棗紅色海崖以及為海鳥繁殖、候鳥遷移之重要棲地等因素,建議將花瓶嶼與棉花嶼一併劃為自然保留區。民國84年1-4月,基隆鳥會更進一步將調查結果配合「疼惜北方三島系列活動」於中華飛羽以專題方式呈現(基隆鳥會,1995年)希望促成早日公告劃定棉花嶼、花瓶嶼為自然保留區。農業部(農委會)於民國84年3月28日召開討論會,3月30日召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會議,則是建議將該二島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鑒於棉花嶼及花瓶嶼在鳥類繁殖、過境與棲息上的重要性及火山地質原貌,農業部(農委會)於民國84年6月12日正式公告棉花嶼、花瓶嶼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而後為了避免人為干擾,造成自然景觀的破壞,基隆市政府再依野生動物保護法提請劃定「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12月11日省政會議通過此案後,民國85年2月6日召開的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會議通過「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案,同年3月18日正式公告棉花嶼、花瓶嶼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於85年08月,基隆市政府依保育計畫辦理「小小羊兒要回家」活動,將棉花嶼上放養山羊運回臺灣本島,希望能恢復海島原來面貌。民國100年因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自民國85年公告成立後已15年,當時所訂之公告部分內文未盡明確,造成民眾誤解,爰此,基隆市政府修正公告事項部分規定經農業部(農委會)核定後,於民國100年12月7日以基府產農貳字第1000188929B號公告修正本市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公告事項,俾利兩島保育工作順利執行。107年保護區保育計畫修正資料經農業部(農委會)核定後,本府於107年07月02日以基府產動貳字第1070370074B號公告修正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公告事項(僅修正一處缺漏「的」字)。

保護區範圍及面積

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關位置圖及範圍
圖1、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關位置圖及範圍

棉花嶼位於東經122度 6分,北緯25度29分,面積約13.3公頃;花瓶嶼位於東經121度56分,北緯25度25分,面積約3.08公頃。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範圍為棉花嶼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域延伸500公尺範圍內,與花瓶嶼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域延伸外200公尺範圍內;合計陸域面積為16.38公頃、海域為210公頃,總計226.38公頃。

保育目標

 (一)主要保護對象為島嶼生態系及其棲息之鳥類、野生動物及火山地質景觀。
 (二)復原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生態之原始樣貌與完整。
 (三)辦理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調查,並記錄保護區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復原之狀況、植被演替情形及火山地質景觀變化。
 (四)落實野生動物保育法,加強保護區之管理,進行保護區之巡視,避免人為破壞,維護提供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良好棲息環境。
 (五)加強保護區之自然生態宣導,推動環境教育活動。
 (六)辦理保護區野生動物疫病監測,作為國內動物防疫參考。

環境概述

地形與地質:

棉花嶼地形圖及其屏風岩位置
棉花嶼:島嶼外貌呈狹長狀,南北軸長約800公尺,東西寬約530公尺,周圍長1800公尺,面積約13.3公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現東南部向西北緩絳的坡面,為臺地地形,最高點位於東部火山錐頂(東丘),海拔約61公尺,丘頂至山坡有緩起伏面,而西南丘比東丘約低6~7公尺,頂上岩石裸露,山勢巍峨,但山腹以下被岩屑砂土覆蓋,北部則呈臺地狀。棉花嶼海岸因長期受海浪衝擊,幾乎為斷崖絕壁、陡峭的岩岸,周邊海域佈滿暗礁,僅於西岸之西北角有一約50公尺寬的小海彎可供船隻靠岸,為全島唯一的登島點,但因周圍暗礁密布,船隻停泊相當困難,而海灣地勢低平處則為岩礫堆積而成的礫灘,以及由一些崩落岩體所構成的崖錐地形,礫灘與內部稍寬平地相連,呈畚箕形。於本島東側海域上另有一岩礁屹立於海中,蔚為一奇觀,稱之「屏風岩」。

花瓶嶼地形圖及其海蝕柱位置
花瓶嶼:位於棉花嶼西南側,由一個51公尺高之小島與數個小岩礁形成,面積約3.08公頃,為北方三島中最小的島嶼。主島之島形大致呈長方形,長不超過180公尺,寬約為80公尺,周圍長度不超過 300公尺,但最高點可達53公尺,地形因風化呈現鋸齒狀山形,島嶼四周被海崖圍繞,海岸均為懸崖峭壁,陡峻的地形,加上近岸多岩礁,船隻無法停靠,不易上岸。主島嶼之東側有一大裂罅,將嶼切分為二部。本嶼東南側之海崖中有一大海蝕洞,洞口高約10公尺,寬6~7公尺,是強烈海蝕後經過地盤隆生的結果。

生物資源

自民國100年起至106年本府每年均委託基隆鳥會於棉花嶼及花瓶嶼進行生態調查,民國100年於北方三島共紀錄到28科86種,其中保育類12種。海域部分共記錄到20種,海鳥族群以鸌形目,鰹鳥科,燕鷗亞科為主,非海鳥的過境種類有家燕、黑頭翡翠、西方黃鶺鴒。計有蒼燕鷗、白眉燕鷗、鳳頭燕鷗3種保育鳥類,並首次記錄到長尾水薙鳥Puffinus pacificus的暗色型,與二度紀錄到煙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atsudairae

花瓶嶼因地形限制無法靠岸登島,故自民國84年後僅有棉花嶼的調查報告。民國106年棉花嶼的昆蟲記錄到6目14科21種,並首次紀錄到尖粉蝶、折列藍灰蝶、綠紋尺蛾、雌黃粉尺蛾、烏點晏蜓、黑尾擬天牛及六斑月瓢蟲7種昆蟲,鱗翅目是島上分布較多的昆蟲,佔調查結果的40%。爬蟲類方面,基隆鳥會自民國97年至106年,每年調查都僅於棉花嶼發現壁虎科Gekkonidae中的鉛山壁虎(Gekko hokouensis Pope, 1928)一種。哺乳類方面,在棉花嶼島上原有30餘隻放生羊,島上裸岩旁有多處羊群棲息區,為維持原有之生態群落,主管單位已於85年將羊運回臺灣本島;另外也有鼠類棲息。

棲地環境

棉花嶼土壤貧瘠,夏季乾旱,冬天風勢強勁,不利植物生長,植物相大多由草本植物所組成,無灌木與喬木。白眉燕鷗於島上四周懸崖上與屏風岩上約上百個巢位;玄燕鷗於東北側礁岩上棲息,並於主島東側向北的陡坡上繁殖;白腹鰹鳥則停棲於屏風岩之北壁與南壁;磯鷸、岩鷺於主島西、北及東北側之礁岩上活動;春、秋季之過境鳥大致於全島可見;猛禽多停棲於島上最高處。

花瓶嶼上植物呈零星分布,以石板菜為主。花瓶嶼四周陡峭,無法登陸,形成一處天然適合海鳥棲息、繁殖的地方。約百隻的白眉燕鷗,於東北側凹陷之矮草區繁殖、活動;白腹鰹鳥主要棲息於東北側另一獨立巨石岩壁上,最多曾在8月份時記錄到100隻左右。

土地使用現況


棉花嶼:已登錄為國有土地,無駐軍與軍事設施,劃設為保護區後,目前為基隆市政府所管理。萬應公廟為目前島上僅存的人工建築物,無人居住。

花瓶嶼:為一無人島嶼,屬未登錄土地,由基隆市政府管理。

棉花嶼的屏風岩

目前管理狀況

分區規劃成核心區與緩衝區:

  1. 核心區:棉花嶼與花瓶嶼陸域部分。
  2. 緩衝區:棉花嶼平均低潮線向外延伸500公尺海域與花瓶嶼平均低潮線向外延伸200公尺海域部分。

 

白眉燕鷗

白眉燕鷗 (Sterna anaetheta)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修正公告(民國107年) pdf pdf 檔案大小:1568KB 下載次數:1059
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育計畫(民國107年6月核定) pdf pdf 檔案大小:1234KB 下載次數:1815
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公告函(民國85年) pdf pdf 檔案大小:31KB 下載次數:1110
瀏覽人次:14246 最後更新日期: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