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岸山脈臺東蘇鐵自然保護區

:::

基本資料

主要保護對象 臺東蘇鐵
面積(公頃) 38
範 圍 成功事業區第31、32林班之一部分
管理機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
設立時間 70年公告成立國有林自然保護區,95.04.10農林務字第0951700407號公告成立自然保護區

緣起

蘇鐵科(Cycadaceae)植物一般稱為鐵樹,屬於裸子植物門中的古老植物,據推測係起源於中生代早期,距今約一億四千多年之時代,曾一度成為陸域生態系最茂盛的植物群落。惟地球經長時間的環境演變及物種演替之大變動結果,使大多數蘇鐵科植物相繼滅絕,而現在殘存的蘇鐵屬(Cycas)植物約117種、9亞種,因此有蘇鐵原始群落生長之地區,實有加以保育之必要。

台東蘇鐵為常綠棕櫚狀喬木;樹幹圓柱形;葉叢生於莖頂;雌雄異株,雄毬花呈圓錐形,三角尖頭;雌毬花呈卵形,大孢子葉有細長紅色裂片;種實橢圓形或長圓形,熟時紅褐色;樹幹上密集螺旋狀排列之葉痕有耐火性。台東蘇鐵兼具抗火燒、喜溫暖、畏冷溼、忌遮蔭等特性,因此分布範圍極為有限。另外,由於樹形優美,加之華人傳統上對鐵樹開花的鍾愛,向為園藝界熱衷之觀賞植物,因而一度遭受極大的盜採壓力。農業部(農委會)於民國77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台東蘇鐵公告為「珍貴稀有植物」加以保護,但已於90年9月27日公告解除。

有鑑於此,林業保育署(林務局)於民國69年時,在台東分署(臺東林管處)所轄之延平及成功事業區範圍內,分別規劃設立「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及「海岸山脈台東蘇鐵國有林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其物種資源及生育地,並能維持現有族群,使其得以繼續繁衍,並供為科學及研究教育之用。95年4月10日再依新修正之森林法以農林務字第0951700407號公告成立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海岸山脈臺東蘇鐵自然保護區位於臺東分署(臺東林管處)所轄之成功事業區第31、32林班,全區面積為38公頃,海拔高度為300-800公尺。

環境概述

本保護區位於海岸山脈中段,其地質皆由中新世岩層所構成,海岸山脈自火山岩流噴出後,繼 為火山碎屑之堆積,再為水成岩之沉積─都蘭山層,覆蓋其上者為石灰岩,如此由下而上為安山岩─都蘭─石灰岩等三種地質。地表岩塊風化崩解甚為嚴重,溝岸、岩壁陡坡處之岩塊甚易崩裂或滑落成流石堆。

本區土壤屬於泰源系土壤,由海岸山脈砂頁岩、泥岩及一部分集塊岩物質沖積而成。土壤為深層 (>90公分) 之坋質壤土,土壤呈色以棕色為主,形成於小谷邊之沖積台地上(山地農牧局,1989)。

本區最低氣溫者為 12 月至翌年 2 月時,其平均氣溫為 16℃;最高氣溫者為 8 月,其平均氣溫為 27℃,年均溫為 21.6℃ ,變距不大,可謂終年暖熱。本區全年降雨量最少者為 1、2月,平均52.5mm;3月以後雨量漸增, 5 月遽增,而至 9 月時降雨量最大,可達 325mm ; 11 月以後減半下降,其年降雨量為 1995mm 。由此可知,本保護區之雨量分布不均勻,集中 5 月至 10 月;本保護區之年降水日數為 124 日,平均相對濕度為86%左右。

生物資源

經調查結果顯示,保護區內之植物種類計有155種;其中稀有植物計有台東蘇鐵、台灣黃楊、唐杜鵑、南仁鐵色、台灣假黃楊、灰背櫟、太魯閣櫟、薄葉嘉賜木、山肉桂、林氏木薑子、台灣紅豆、台東石楠、鉤藤、台灣香檬及莎勒竹等15種。

大致可將保護區植群分為四型:A.山黃麻型;B.山鹽青型;C.五掌楠─軟毛柿型;D.灰背櫟─紅皮型。A與B植群型為演替初期植物社會,而C與D型則為已趨極盛相之植物社會。由於台東蘇鐵屬於演替早期之陽性樹種,林下小苗不多,為保育稀有的台東蘇鐵,因此可考慮以人工方式復育台東蘇鐵之族群。

本區哺乳動物共記錄得8科10種,目睹與記錄之各類獸跡者實得台灣獼猴、赤腹松鼠與刺鼠三種。根據訪問資料本區出現過台灣野豬、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鬃簑貓、白鼻心、野兔、大赤鼯鼠、白面鼠等中型哺乳動物。其中以台灣獼猴與赤腹松鼠數量最多,在保護區內隨時可。台灣獼猴尤其會在保護區週邊的果園出沒,區內山澗常可發現新鮮排遺。小型哺乳類則僅刺鼠一種,多分佈於保護區出口處之茅草叢地帶。

出現在本區的鳥類總共有17科24種,。秋冬季出現最多的優勢種是粉紅鸚嘴、繡眼畫眉、綠繡眼、白腰文鳥。夏秋季則以鵯科的紅嘴黑鵯與烏頭翁為優勢種。依分布特性來看,有台灣特有種2種 (烏頭翁與紫嘯鶇)、特有亞種15 種。本區之鳥種以留鳥為多數,共計17種。

爬蟲類方面,據訪問資料至少有蛇類7種。蜥蝪類以麗紋石龍子為常見。兩生類共發現6 種。本區的兩生爬蟲類中具有保育類瀕臨絕種百步蛇;珍貴稀有5 種 (錦蛇、雨傘節、眼鏡蛇、龜殼花及莫氏樹蛙。

保育現況

本區為甲種山地管制區,為防止非法入山盜取台東蘇鐵,除了在外圍設有一保留區管理站,並設置大型警告牌,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林務局臺東林管處)的關山工作站也派員巡邏,勸導遊客勿進入保留區,並懸掛號碼牌於台東蘇鐵上,以防盜伐。執行生態調查工作。

除了濫伐和盜採外,由於蘇鐵屬於不耐陰植物,故本區除了峽谷兩岸向陽處可維持其族群外,較平坦處則因有耐陰樹種之入侵,使其生長環境因受到競爭而日益減少。為避免蘇鐵絕種,已在臺東苗圃培育蘇鐵苗木,除了間接減少天然蘇鐵的破壞,亦可供應外界種源之需要。

台東蘇鐵雖在保護區內覓得庇護之地,但因有一部分地區因曾受墾殖及盜採之干擾,而目前正進行植物社會之演替,爾後是否會有因演替或一時之災害而導致台東蘇鐵逐漸消失之情形,則需充分掌握台東蘇鐵之族群分布及數量,密切觀察其潛在危機及現有之干擾,其族群密度之興衰變化宜有長期之記錄。對於倒伏而裸根之植株,應於其根際填土使能存活,而被去頂之植株,因其幹部萌芽力強盛,自然將恢復生長,可不加任何撫育處理。

因台東蘇鐵屬於耐乾旱的陽性樹種,因此必須注意是否有足夠且適當的生育地供其族群拓展之用。而據調查顯示本地區地質脆弱,岩石風化崩落情形嚴重,現有多處峭壁因氣候乾燥、植群演替速度較緩之故,因此可留存一些較為疏開之生育地,供台東蘇鐵繁衍之用。
 

分類現況

台東蘇鐵過去被誤認為是臺灣蘇鐵,1994年沈中稃博士、中央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的鄒稚華副研究員、澳洲新南威爾斯國家標本館的Kenneth D.Hill博士與中國科學院的陳家瑞博士共同研究後,發現產於臺東的蘇鐵與產於中國廣東的臺灣蘇鐵在形態上其實有相當的差異。重新檢視發表臺灣蘇鐵時的模式標本,發現該份標本的特徵,與產於廣東的蘇鐵完全符合,而與產於台灣的蘇鐵不同。如此臺灣產的蘇鐵就變成從未發表過的新種,於是就將產於臺灣的蘇鐵以其原生地命名為「台東蘇鐵」。依據國際命名法規的優先律原則,不能再用"臺灣",因此導致「臺灣蘇鐵」只產於中國福建及廣東沿海,而不產於臺灣的奇特現象。 詳細資料可參見台大(https://reurl.cc/Ovokr9)及中央研究院(https://reurl.cc/11Wobp)網頁說明。

2022年常睿澤等人發現台東蘇鐵與琉球蘇鐵的鑑別特徵變異上有高度的重複,形態證據與遺傳資料顯示琉球與台東蘇鐵在種化過程中有持續性的基因交流,由於琉球蘇鐵是全世界第二個發表的蘇鐵種類(1782年),相對於很晚才發表的台東蘇鐵(1994年);因此依照植物命名法規,將台東蘇鐵併入琉球蘇鐵。(https://reurl.cc/ZWv0RA)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海岸山脈臺東蘇鐵自然保護區公告函(民國95年) pdf pdf 檔案大小:358KB 下載次數:815
瀏覽人次:10575 最後更新日期: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