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富岡小野柳(臺東縣)

:::

一、列冊追蹤日期:

臺東縣富岡小野柳(東部海岸地質公園)特殊地景105年加入地質公園為示範區之一,108年起縣府列冊追蹤。

二、列冊追蹤範圍:

核心區部分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劃設環境敏感區重疊,面積約0.11平方公里,其餘建議劃設範圍為緩衝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約等於台東市富岡里行政區劃範圍)。


核心區部分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劃設環境敏感區重疊,面積約0.11平方公里,其餘建議劃設範圍為緩衝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
 

三、目前狀態:

1.小野柳位處海岸山脈南端集岡至加路蘭沿海一帶,富岡漁港東北方,猴子山東方,坐落於臺東縣臺東市富岡里內,目前隸屬「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管轄,為其最南端的一處遊憩據點。中央地質調查所將分布於小野柳風景區之東側海岸劃設為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

2.目前面臨威脅:富岡地區分布於海岸地區的特殊自然地景,目前面臨的威脅包括自然侵蝕與風化、海岸線後退 、遊憩衝擊等威脅。其中遊憩衝擊主要包括過度的人為踐踏、碰觸所造成的侵蝕損害外,遊客不當的破壞性行為包括刻字、岩石採集等行為也屬於遊憩衝擊。另方面東部海岸地區面臨大型土地開發壓力,陸續有不少濱海土地開發案引發社會與地方爭議,除小野柳與加路蘭遊憩區外,周邊陸域地區多為私人土地,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大眾觀光業並沒有與當地自然地景保育作結合,缺乏完善的公共設施規劃的問題也成為當地自然地景保存的威脅。

四、地質地形概述:

地層屬富崗砂岩或利吉混同層中的砂岩段,為一外來岩塊。富崗砂岩的岩性以淺黃色厚層砂岩為主,夾薄至中層深灰色泥岩。另外,有一部分富崗砂岩上覆約1~2 公尺之隆起珊瑚礁意指歷經抬升過程。
地層屬富崗砂岩或利吉混同層中的砂岩段,為一外來岩塊。富崗砂岩的岩性以淺黃色厚層砂岩為主
東部海岸地質公園地質圖

利吉層大致呈狹長的帶狀,分布在海岸山脈的西緣地區,北從花蓮縣玉里附近的樂合起,往南斷斷續續的出露,至台東縣卑南鄉海岸山脈南端台東大橋附近為止。利吉層主要以灰色泥岩為基質,夾雜許多種類繁多而大小不一的外來岩塊,多為大陸邊緣沉積物的砂岩及海洋地殼蛇綠岩系岩石碰撞所產生的混同層;在形成的同時,因強力剪切作用,使利吉層中的基質泥具有緻密的鱗片狀葉理,其剪切方向與今日的大地應力方向一致,應為更新世後的碰撞運動之產物。由於泥岩層缺乏明顯的層理,且因易沖刷流失而常形成惡地景觀,常見雨溝、土指、天然橋等地形。

利吉層大致呈狹長的帶狀,分布在海岸山脈的西緣地區,利吉惡地中夾有大大小小的外來岩塊是混同層(melange)的重要產物,外來岩塊的岩性包括砂岩、頁岩,基性與超基性岩等。

五、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特殊地景列表與描述

1.濁流沉積構造:
1-1.粒級層理

粒級層理

當濁流發生時,顆粒較粗、較大的沉積物在水中會因能量的消減而率先沉積在底部,而顆粒較細、較小的則漸次沉積其上,形成顆粒由下向上逐漸變細的現象,稱為粒級層理,可用來指示地層的方向。小野柳地區的濁流沉積岩,皆是顆粒較粗的砂位於上部,顆粒較細的泥岩位於下部,因此顯示本區的地層經過倒轉的現象。

1-2.波痕
位於海岸的沉積岩層表面有排列整齊呈波浪狀的外型,這是波浪作用時將海床表面的沈積物搬動所形成的波痕構造。波痕的結構,突起部份稱為波峰,凹下的稱為波谷。從突起波峰的外型來看,波峰兩側的斜面呈對稱狀,這種對稱狀波痕是由來回震盪的波浪作用所形成,假如是由底流所造成的波痕就會形成不對稱的形狀。

1-3.交錯層理
交錯層理

砂岩中經常發現有呈弧形的斜面,這些互相平行的斜面與上下的層面呈斜交,這種紋理稱為交錯層。交錯層上的砂礫愈在下側的顆粒愈大,因為砂礫沈積在交錯層之上時,顆粒愈大滾動的距離愈遠。交錯層是由強勁的水流所形成的一種沈積構造。交錯層理的形狀有許多種,本區多屬於斜面呈弧形的槽狀交錯層。

1-4.荷重鑄型
荷重鑄型
在重力作用下,上部比重較大的沉積物(如砂層)往下沉降導致擠壓變形,下方比重較小的沉積物(如泥層)向上擠出,是一種沉積同時或其後,岩層尚未固結時所造成的荷重變形構造(黃鑑水與方中權,1986)。
砂質沉積物覆蓋在泥質沉積物後,受到地震或崩滑等外力震盪,使砂質沉積物底部向下凸進泥質物或掉進泥質物內,形成枕頭狀或球狀砂體稱之為「球枕構造 (pillow structures)」(Reineck and Singh, 1980)(圖4-12 黃色箭頭)。
在高沉積物濃度及快速堆積的環境下,沉積物含有大量的水分,當上方沉積物對其產生荷重時,常發生局部的液化現象而使層中的水分向上逸出,則形成「脫水構造 (dewatering structures)」(圖4-12 紅色箭頭)。
本區露頭均為比重較小的頁岩或砂頁岩互層以銳角向下擠入砂岩中,顯示層序倒轉。

1-5.底痕
底痕
在海底崩移發生之初,前端因重力下滑的礫石、砂及強勁水流,會首先侵蝕下方的地層表面形成凹槽,這些凹槽又會被後續的濁流沉積物所填充、覆蓋。當岩層被抬升至地表,覆蓋於上部的地層受侵蝕而消蝕,便可觀察到各式各樣的凹槽,即為底痕。本區所見底痕皆為地層反轉的結果,因此地層上部看到的是凸起的形貌。

1-6.旋捲層
旋捲層
旋捲層是沉積同時或後期的變形構造,多發育於上、下兩個平整層理之間的岩層。旋捲層發育在沉積物尚具塑性的狀態,因沉積物的孔隙排水作用所造成的剪力,使岩層內中部褶皺幅度最大,並往上、下遞減的褶皺紋理。

2.風化侵蝕構造:
2-1.差異侵蝕
差異侵蝕
富岡砂岩由西北東南走向,向南緩傾15度-25 度的砂頁互層所組成,出露至地表形成海蝕平台後,由於地層抗蝕強度的差異,長時間受到海水的差異侵蝕,形成兩翼不對稱的小型單面山。

2-2.蕈狀岩與薑石

蕈狀岩與薑石

蕈狀岩與薑石皆是差異侵蝕下的產物,頂部通常為原來相互連結的傾斜砂岩層,其下方是膠結不良的沉積岩,這些岩層被節理切割,侵蝕、風化作用沿著節理進行而形成孤立岩塊。經由長時間的波浪侵蝕以及風化作用,使差異侵蝕逐漸擴大,若底部形成明顯頭大頸細的外觀,稱為蕈狀岩(上圖),若無明顯頸部則稱薑石(下圖)。

2-3.豆腐岩
豆腐岩
堅硬的岩層被兩組接近垂直的節理所切割,經由長時間的波浪侵蝕以及風化作用,形成一塊一塊外型類似豆腐的岩塊,稱之為豆腐岩。

瀏覽人次:4784 最後更新日期: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