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頭蜂基本習性
虎頭蜂是一種大型蜂類,具有攻擊性強、地域性強及毒性高的特點。主要生命週期不到一年,大約每年3至4月會開始築巢、採集、育幼。夏季是秋季為蜂群增殖的時期,也是快速壯大的時期,此時為了保護族群延續,工蜂的警戒範圍和攻擊性都特別高,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高度戒備,蜂螫案件多在此時發生。
但虎頭蜂對於農民來說既是害蟲也是益蟲,牠們會捕食鱗翅目幼蟲與蝗蟲等對農作有害的昆蟲;可是對於蜂農來說就不一樣了,虎頭蜂會攻擊蜂農的蜂箱,造成蜂群的損失、蜂蜜的減產等問題。
虎頭蜂種類
虎頭蜂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科(Vespidae)中胡蜂亞科(Vespinae)之一屬(Vespa),在台灣的虎頭蜂主要有8種,包括中華大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黑腹虎頭蜂、威氏虎頭蜂及雙色虎頭蜂,其中以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
虎頭蜂危險的原因
大家之所以聞「蜂」色變,其實是因為人體對於虎頭蜂的蜂毒蛋白有極大的過敏反應,才會造成死亡的案例;且虎頭蜂與一般常見蜜蜂的不同之處在於牠們的螫針沒有倒鉤,因此不像蜜蜂攻擊後螫針難以順利拔出,經常連同臟器殘留在敵人身上,螫人後會死亡。而虎頭蜂可以重複性地攻擊,也大大增加了牠們的危險性。所以出外郊遊踏青時,應注意周遭環境,避免大動作揮手或任意搖動樹枝,小心防範虎頭蜂群。
登山或出外發現虎頭蜂的正確應對
- 登山前可查詢並了解當地虎頭蜂活動或有無虎頭蜂螫傷新聞情形,提高警惕或避免前往。
- 視個人需求並事先諮詢醫師建議,可攜帶緊急藥品,包含口服抗組織胺、止痛藥、類固醇軟膏等,以備不時之需。
- 自備醫療小卡,註明姓名、血型、過敏史、過敏藥物、及相關個人慢性病史等,讓救援醫療人員了解重要醫療資訊。
- 碰到虎頭蜂時,務必保持冷靜,不要驚慌或做出激烈動作,並儘速且快速跑離虎頭蜂活動區域
- 避免使用強烈氣味的香水或化妝品,且山區飲食也容易吸引虎頭蜂靠近,須格外注意安全。
- 建議穿著淺色衣物,並請務必穿戴帽子及長袖衣褲,著深色衣物容易被虎頭蜂吸引應盡量避免。
- 登山務必結伴同行,勿獨自深入荒僻路徑。
- 另外,已有專家實驗證明,一般市售的非管制類殺蟲劑不一定能有效的殺死虎頭蜂群,因此上山若遇到虎頭蜂攻擊,還是以儘速走避最為適宜。
遇到虎頭蜂記得3要點:
- 壓低身體,安靜地離開(請勿揮打,以免引發蜂群的攻擊)
- 遭遇攻擊時,應以衣物護住頭部,壓低身體,快速離開(儘量向順風方向離開,減輕引發氣流、殘留被螫者的費洛蒙訊息)
- 若蜂群在追擊,附近的人很多, 應分散人群,迅速離開現場(被攻擊的人要快跑,沒被攻擊的人也要大步慢跑,盡量減少毒蜂的注意力)
貼心提醒
如果在山區不幸被虎頭蜂蟄傷:
- 應快速逃離現場並大聲呼救。
- 至安全處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傷口,除避免傷口感染外,也可移除虎頭蜂留下的費洛蒙。
- 如出現局部發炎症狀,可使用冰敷減輕腫脹並塗抹消炎止痛藥膏。
- 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或暈眩,則需服用抗組織胺緩解。
- 建議發生虎頭蜂螫傷情形,無論情節嚴重都須儘速就醫。
另外,經由專家實驗及協助縣市政府處理蜂案的團隊證明,一般市售的殺蟲劑不一定都能有效、迅速的殺死虎頭蜂群,因此上山若遇到虎頭蜂攻擊,還是以儘速走避最為適宜。
資料來源: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更多的虎頭蜂相關介紹,也可以參考「新北市虎頭蜂熱點網站」中『了解虎頭蜂』章節:https://hornethotspot.entomol.ntu.edu.tw/knowing1.php?id=1
瀏覽人次:138
最後更新日期: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