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山村・看見綠金 林務局陪伴山村 發展原鄉特色產業播放

:::
201812/07
  「山村」坐落於人類生活區與山林的交界地帶,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山村特有文化及風土人情。林務局自106年起推動「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協助各地揉合原鄉傳統知識與在地資源,發展出承載老靈魂與新創意的綠色商品,並集結精銳商品,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臺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大草原舉辦為期三天(12月7日至12月9日)的「山村好物市集」,希望將山村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衍生性商品帶到城市與大眾分享。
  
  今(7)日下午的成果展暨產品發表會,由林務局過去協助辦理保存鼻笛文化遺產的排灣部落、及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表演「大武山的讚頌」作為開場,並舉辦生技商品產官學合作簽約儀式,技轉廠商將會從產品收益提撥1%回饋山村部落產業發展。會中也發表10項運用本土民族植物研發的特色山村綠色經濟商品,包括山鹽藏系列調味鹽、自然草本凝露、綠色寶藏叢書、月桃系列保養品、罐裝蜜樹豆、竹產綠色或有機資材、森林蜜等,會後邀請網紅泱泱前往山村體驗遊程,希望將此類原鄉文化傳承及產業開發的概念推介給社會大眾。
  林務局表示,排灣族雙管鼻笛樂音是世界獨特民族音樂,臺灣特有竹種「火廣竹」則是製作鼻笛最佳工藝材料,兩者形成世界特有森林音樂文化。過去林務局透過「社區林業計畫」與山村社區進行自然資源管理,開場的排灣部落雙管鼻笛表演便是當年在社區林業計畫的啟動下,協助部落開辦「鼻笛工藝文化班」,傳承長老技藝的成果,當時林務局還與在地族人共同復育火廣竹,同時扶植排灣青年發展森林工藝產業(小鼻笛),發展臺灣特有民族森林音樂,而活動延續辦理至今,成為部落另類的觀光經濟模式。
  而近年來很夯的紅藜,原本只是日治時期曾經記錄到的赤藜、紫藜,林務局於2006年起委託學者進行原住民傳統知識調查,陸續於賽夏族、排灣族的部落發現少數植株的蹤跡,進而啟動多年的調查及植物分類研究,才確立紅藜是臺灣特有種,並於2008年正名為「臺灣藜」,成為近20年來原民山村經濟效益最高的新興古老作物。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強調,中央山脈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及臺灣山林的特有森林資源,是臺灣最美麗的風景。臺灣藜的再發現不僅確認其在世界生物系統上的獨特性,也讓紅藜從沒沒無聞到成為帶動部落經濟的友善作物,這些都是從傳統智慧衍生出來的綠色經濟奇蹟!
  林務局持續推廣友善環境的森林資源永續利用,透過部落、社區的自主性,協助各地應用森林主、副產物,加值利用傳統採集文化,或者轉化原鄉傳統知識,因而發展出許多兼具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的綠色經濟商品。迄今已促進在地就業約600人,研發出數十項山村商品,推動森林產物的多元利用,並於50個部落進行生態旅遊,同時促進原鄉採集與農耕文化的保存與活用,兼顧在地生產、生活與文化,也同時帶動山村部落生態旅遊及產業發展,整體效益產值近新臺幣2.5億元。
  
  本次「山村好物市集」計有33個展攤,包括竹木材多元利用、林下經濟、友善生產、原鄉生態旅遊及原民傳統文化等5大項產品展售攤位,更在三天的市集精心安排社區表演,如部落廚房-山鹽藏料理;料理教室-黃金小米肉丸、咖啡肋排;音樂表演-谷關泰雅族獨立樂團,還有多項手作驗驗活動,像是月桃糕製作、藤編紙鎮DIY、布農板曆石板彩繪、木藝野生動物公仔DIY等。
  12月7日至12月9日上午10:30至下午18:00,林務局和山村部落夥伴邀請民眾抽空前來華山大草「山村好物市集」及紅磚區「山產店」走走,一同感受山村的轉變與生命力,見證社區、部落努力的成果;也不妨選購優質的山村好物,用實質行動支持這些「山產」下架,因為你的每一筆消費都是推動山村部落前進的力量!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4972 最後更新日期: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