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動物監測新紀元 中大型哺乳動物全臺監測網成形

:::
202008/18
  林務局歷經6年,逐步完備臺灣中大型哺乳動物族群監測網,包含水獺、石虎、臺灣黑熊等、臺灣野山羊、麝香貓等保育類野生動物,以及山羌、台灣獼猴等先前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的野生動物,透過長期監測都能更清楚掌握各物種的族群變動趨勢。這也是政府首次系統性、標準化建構全國中大型哺乳動物長期監測系統,將可作為野生動物經營管理的重要參據。

建立各物種系統性、標準化的族群動態監測網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野生動物族群變動趨勢是擬訂保育政策的重要參考,以往野生動物的保育類等級評估,多來自區域性調查與專家學者的個人研究經驗,欠缺長期且有系統地大數據蒐集與分析。因而林務局乃以自2013年起為因應狂犬病疫情、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建置、共計裝設285台自動相機的食肉目野生動物監測系統為基礎,於2017年以來逐步於中、高海拔山區、離島及保護區域擴增監測樣點,總計在全臺架設超過500台紅外線自動相機, 24小時全年無休監測出現的野生動物。
  除了透過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由於臺灣獼猴常在樹冠層活動,因而林務局也動員8個林區管理處的森林護管員,從去年起針對臺灣獼猴定期執行系統性的樣區調查,可更精準掌握其族群趨勢。而森林護管員亦參與繁殖鳥類大調查(BBS),加上長期進行的森林溪流魚類監測調查,將能讓全國的野生動物基礎資料更加充實完整。

暸解野生動物長期的分布與豐度變化
  林務局表示,至2019年底,透過自動相機監測,已經累積超過500萬工時、355萬張相片,透過這些長期累積的巨量監測資料,可以瞭解野生動物的分布、族群豐度變化、動物行為觀察、活動模式、生活史、族群量估算等,以及針對野生動物面臨的各種風險如疾病、狩獵、流浪犬貓等進行分析與評估。例如野生動物保育類等級評估所需的物種族群變動趨勢分析;原住民族傳統狩獵對野生動物族群的影響等。
  目前監測網累計共拍攝到29種哺乳動物,而在同一相機位置最多曾拍到11種哺乳動物。進一步分析,分布最廣的是山羌,共出現在91%的相機位置;其次是鼬獾,出現在90%相機位置。至於族群豐度,野豬、麝香貓和石虎近年來有下降的趨勢,而水鹿、野山羊、黃鼠狼、黃喉貂,以及去年起改列一般類野生動物的山羌、臺灣獼猴等,相對豐度則均持續上升;廣受矚目的臺灣黑熊,拍攝到的相機點位也持續增加。整體而言,多數野生動物族群處於穩定或逐漸增加之狀態。
  從監測照片中也發現到,黃喉貂和黃鼠狼可能是目前臺灣野生哺乳動物當中最重要的純肉食性掠食者,黃喉貂尤其在獵捕水鹿、山羌等偶蹄目動物上扮演重要角色,其主要為日行性。與黃喉貂同為貂科動物的黃鼠狼則以鼠類為主食,活動時間則以夜晚為主。
  而受到狂犬病疫情威脅的鼬獾,疫區的族群豐度在2017年中之前明顯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從2017年中以後至今,族群豐度已經趨於平穩,且疫區和非疫區的族群豐度一致,顯示疫情的威脅趨於穩定。

犬貓對野生動物有明顯衝擊
  近來流浪犬貓對野生動物的威脅逐漸受到關注,林務局表示,監測相機就曾記錄到流浪貓捕捉鳥類、搶食水獺捕捉的魚,以及犬隻攻擊水鳥的影像;而且拍攝到犬貓的自動相機點位也逐步攀升。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動相機監測資料也顯示,穿山甲與流浪犬的相對豐度呈明顯負相關,即當流浪犬數量上升,穿山甲數量就下降。也間接解釋了近年穿山甲受到犬隻攻擊的案件持續上升,必須正視。

建立個體辨識技術,有助建立生活史資訊
  林務局說,過去要估算野生動物族群密度,必須捕捉野生動物加以標記後釋放,再重複捕捉,對野生動物常造成嚴重干擾甚至傷害。若能運用動物身上獨特的花紋、斑點或角的缺刻,作為個體辨識的特徵,就可以不必捕捉動物。以石虎為例,林務局與特生中心及嘉義大學於2019-2020年,在南投中寮地區進行研究,已成功運用自動相機拍得的影像,建立辨識石虎個體的方法學,除了有助於了解當地石虎的個體數及族群密度以外,還可蒐集石虎的出生、活動範圍及族群量的變動等資訊。

提升監測能量、擴展資料庫資料
  林務局表示,因應監測網收集資料數量日益增加,需要投入非常多的人力去辨識,將研發物種AI自動辨識技術,以節省人工成本。且為加強資料數位化倉儲與系統分析功能,還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中研院合作建置自動相機相片整合資料庫,能更有效率處理長期累積的大量野生動物相片資料,估算物種相對豐度資訊,除提供學術研究分析使用,並將作為保育政策研擬的重要參考依據。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3611 最後更新日期: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