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資料
成立時間 |
民國83年01月10日 |
面積(公頃) |
30 |
地理位置(範圍) |
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道中淡水區與八里區交界起,南至公路止,西邊沿挖子尾溪向上溯至大崁腳堤。 |
管理機關 |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 |
類型 |
國定自然地景 |
符合之指定基準 |
代表性生態體系,可展現生物多樣性;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及科學研究價值 |
主要保護對象 |
水筆仔純林及其伴生之動物 |
備註 |
國家級重要濕地 |
潮起潮落,淡水河日復一日的漲退潮作用,帶來海洋與河川豐富的有機質,也營造出特殊的生態環境。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在淡水河口的左岸,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子尾」。當地類似潟湖地形,提供了水筆仔最佳的生長環境,而形成生物豐富多樣的河口紅樹林生態系,與竹圍、關渡並稱淡水河系三大紅樹林區。 除了紅樹林外,蘆葦也是在地的代表性植物;另有許多耐旱、耐鹹的植物,如濱刺麥、白茅和馬鞍藤;小徑上則生長有蔓荊、茵陳蒿、變葉藜等植物。 由於環境較為單調,生物種類並不多,但數量相當可觀。常見的貝類有文蛤、燒酒螺、孔雀蛤、牡蠣、玉黍螺、藤壺等﹔魚類方面除了河口有許多仔稚魚的特色外,泥灘地上常可見彈塗魚在跳躍、覓食。當地鳥類以候鳥為主,其中更有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所認定之易危物種唐白鷺。每當退潮時分,灘地上數以萬計的清白招潮蟹或是和尚蟹在泥濘中覓食最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是濕地高生產力的展現。
成立緣起
挖子尾位在淡水河口的左岸,與淡水共扼淡水河口,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昔日因沿岸水深可泊舟船,為漢人來臺開發較早的地區,清初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清雍正12年,已經有了街市,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乾隆以後已經逐漸沒落。
此地為一典型的河口生態系,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地。但由於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致使具有國土保安功能的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業部於民國83年0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口南岸,緊臨觀音山地,周圍有大屯山系和觀音山系形成天然屏障。
環境概述
氣溫:年均溫約22℃,最低月均溫約15℃,最高月均溫約28.7℃。
雨量:年雨量約2,100公釐。
海拔高度:0~10公尺。
地形地質:本區位於淡水河口的潮間帶,地形平坦,可分為沙質海灘及沿海濕地。
生物資源
本區最珍貴的植物資源首推紅樹林植物水筆仔,具有植物地理學上的研究價值。另有蘆葦一般長在靠水域處。,除了紅樹林外,蘆葦也是代表性植物,另有耐旱、耐鹹植的植物,如濱刺麥、蟛蜞菊、白茅和馬鞍藤,小徑上有咸豐草、昭合草、蔓荊、茵陳蒿、變葉藜等;以及白茅、苦楝、黃槿和林投等等,調查共計有維管束植物34 科69 屬80 種
挖子尾的動物有鳥類、蟹類、貝類及魚類等。貝類有文蛤、燒酒螺、孔雀蛤、牡蠣、玉黍螺、藤壺﹔魚類方面有彈塗魚及花跳等共計34 科61 種仔稚魚被記錄到。紀錄鳥類共記錄到31 科98 種鳥類,以候鳥為主,其中以唐白鷺在本區之出現,最值得重視,這是一種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所認定之瀕臨滅絕物種。
棲地環境
淡水河的沖積及日復一日的漲退潮作用,為本區帶來了豐富的有機質,也營造出特殊的生態環境。本區的生物特色是種類不多,但數量可觀。
本區為濕地生態系,具有豐富的生產力,吸引了不少野鳥駐足。當潮水退乾時,鳥會在外灘覓食﹔當潮水漲滿時,內陸的泥灘就成為鳥類的棲息地。本區的鳥類以候鳥為主,每年9月至4月間,鳥況頗佳。
臺北鳥會曾於此進行監測計畫,發現本區的棲地環境變化甚多,候鳥的出現亦有逐漸減少之現象,值得重視。
保育現況
本區設置告示牌,並設有圍籬以防垃圾進入。本區仍有遭河飄垃圾污染、遊憩壓力、海岸侵蝕等問題。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瀏覽人次:31404
最後更新日期: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