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鄉龍埕

:::

基本資料

公告時間 112年10月27日
面積(公頃) 3.0409379
地理位置(範圍) 七美嶼東海岸
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類型 縣定自然紀念物
符合之指定基準 1.自然形成且獨特罕見。
2.科學、教育、美學及觀賞價值。
管理維護者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
 

指定之緣由及理由

「龍埕」出露著澎湖群島最具規模的凝灰角礫岩,有著似火山口塌陷之皺褶,經過千百萬年的海蝕作用後形成平整的海蝕平臺。火山體在噴出管道的頂端,常形成一盆狀的凹陷地形,稱之為火山口。火山口內常積水成湖,稱為火口湖。火山口依形成機制的不同可分為三種;爆裂火山口(crater)、陷落火山口(caldera)及沉陷火山口(cauldron)。

七美火山的基盤岩為中新世的沉積岩,從沉積相、組成岩石和生痕化石來研判,可能為濱海的環境。沉積岩主要分布在七美島的東邊和南邊,出露高度在臥牛約為0-10公尺、而在白馬坡可高達40-50公尺,中間有高達50-60公尺落差的地形凹地,堆積厚層的火山堆積物。在七美東邊海岸邊,從小臺灣到龍埕出露大量的火山堆積物,是典型的基浪堆積物(base surge)。基浪堆積物是首次在核子試爆中被發現,爾後在火山噴發的產物中也發現此種堆積物。這種堆積物主要是在蒸氣噴發(phreatic eruption)或岩漿蒸氣噴發(phreatomagmatic eruption)中所形成的。因這兩種噴發的水蒸氣含量高,噴發柱會迅速膨脹,形成密度較低的碎屑流在地面流動而形成的。由於其流速快且是岩漿和水作用所引發的噴發作用,所以其特徵為層理明顯、淘選度中等、組成成分較複雜和岩屑成分較多等,且因飽含水,岩漿快速冷卻的玻璃容易與水作用,發生橙玄玻璃化作用。

出露於七美東岸龍埕附近的基浪堆積物厚度出露近40-50公尺,由厚度不等的火山灰層、火山礫岩層和火山角礫岩層互層所組成,且含有生物碎屑的石灰岩岩塊和砂岩鵝卵石,顯示形成基浪堆積物的火山噴發,是發生於淺海或潮間帶的環境,由玄武岩岩漿和海水作用後的噴發堆積產物。

另外,「龍埕」之名的由來,是在海蝕平臺上的基浪堆積物,出露一段長達600公尺、呈現褶皺現象的凝灰岩層,岩層表面上可見多采多姿、多種顏色(包括綠、白、灰、褐)之曲線蜿蜒其上,看來宛若一條翻騰在藍天碧海中的蟠龍而得名。龍埕的褶曲凝灰岩可能是由火山噴發後之陷落引發岩層滑落崩移所形成,故龍埕地區為一陷落火山口。

凝灰角礫岩於全臺分佈相當稀有,目前有明顯出露處為龜山島、彭佳嶼以及石梯坪,然此三處未像澎湖七美的凝灰角礫岩有大規模岩脈侵入、崩移或火山陷落口之特徵,以龍埕與小臺灣出露範圍最廣且易於觀察。因此,擁有特殊稀有的火山地質地形與海蝕沖積地貌豐富性的龍埕極具保育價值。

地理位置

龍埕地屬七美鄉中和村範圍,為無地號之公有土地。

餘請見附件評估報告書。
地圖位置
另開地圖
地址資訊
瀏覽人次:705 最後更新日期: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