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質公園

:::

基本資料

成立時間 107年11月29日
面積(公頃) 369.07
地理位置(範圍) 1、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包含鐵尖嶼、中島、進嶼、白廟、雙子礁、三連嶼、瀏泉礁和蛇山。
2、大澳山景觀區。
3、秋桂山海岸景觀區。
4、官帽山景觀區。
5、東引世尾山景觀區。
6、西引海岸景觀區。
7、菜圃澳地質景觀區。
8、福正海岸景觀區。
9、東洋山步道景觀區。
10、林坳嶼。
主管機關 連江縣政府
類型 縣定自然地景
符合之指定基準 1.以特殊地形、地質現象之地質遺跡為核心主體。
2.特殊科學重要性、稀少性及美學價值。
3.能充分代表某地區之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及地質作用。
管理維護者 1.交通部觀光署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連江縣政府產業發展處。
3.連江縣莒光鄉公所。
4.連江縣北竿鄉公所。
5.連江縣南竿鄉公所。
6.連江縣東引鄉公所。
 

指定地質公園之緣由及理由

馬祖的地質在東引主要以閃長岩為主,南北竿主要以花岡岩為主,但在北竿可發現有不同時期形成的花岡岩;西莒島主要還是以凝灰岩為主。而在東莒的北段(福正聚落一帶),岩石以火山角礫岩為主,在東莒南段(大埔聚落一帶),則與南竿的花岡岩相同。

馬祖的岩石為1億6千萬年至9千5百萬年(晚侏儸紀至晚白堊紀)的火成岩類,花岡岩分布於北竿、大坵、小坵、南竿、亮島及東莒等6 個島,是由兩次不同岩漿事件所形成,岩石地層分別屬於白沙花岡岩及橋仔花岡岩。白沙花岡岩為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的產物,是本區出露最老的地層,普遍分布南竿全島,北竿坂里村、白沙村、后沃村、北竿機場,以及大坵與小坵,另於東莒島環山步道、大埔村也有分布。晚白堊紀時板塊邊界的拉張環境下,屬於後造山期雙模式岩漿組合則形成橋仔花岡岩與塘岐輝綠岩,前者為灰白色花岡岩體,暗色礦物極少,顆粒細且具晶洞構造;後者為深綠色岩體,岩石表面可見輝石與角閃石斑晶。此二套岩體分布位置相近,但未見有清晰的接觸關係。橋仔花岡岩出露於北竿島中部午沙坑道、坂里水庫、芹壁村至塘岐村、橋仔村一帶;塘岐輝綠岩出露於塘岐村中正公園沿著環島東路至橋仔水庫旁。(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5)

南竿的花岡岩,是馬祖地區早老的岩石,生成在1億6千萬年前,雖然在中國大陸有相當多這種岩石,但就台灣而言,是相當少見的岩石種類。同時由於離中國大陸有一段距離,對於中國西南沿海的地質構造演育,有其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大陸沿海一帶花岡岩向東延伸的一塊區域。

馬祖除了花岡岩外,東引的閃長岩、西莒凝灰岩、東莒的火山角礫岩,多樣的火成岩種類,在台灣也是相當少見的岩石種類,是馬祖的地質特色之一。東引的岩石以閃長岩為主,生成年代約1億1千萬年前,是馬祖比較晚期形成的岩石,具有地質年代的代表性,是中國大陸沿海火成岩向東延伸的一部份,也是馬祖地區內唯一以閃長岩為主體的島嶼。火山角礫岩則是大約在1億多年前(白堊紀)火山活動的產物。其中所含角礫來自白沙花岡岩與西莒凝灰岩,這些岩石可對比到中國大陸沿海的火山活動,屬於浙閩火山岩帶的下火山岩系(120-140 Ma ; Guo et al., 2012 ),也代表著當時火山活動遺留的產物。

馬祖地層與中國大陸相連,直到約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造成海水面上升了近120公尺,馬祖列島與大陸才再度被海面分隔。馬祖列島大部份是由花岡岩組成,歷經千萬年的海浪侵蝕以及風化作用,呈現多樣化的地質景觀。包括壯闊的險崖峭壁以及海蝕溝,層次分明的節理,彰顯浪濤錘鍊的海蝕拱門、顯礁、海蝕洞等,在馬祖地區到處可見。

馬祖地質公園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生態資源等以及戰地政務創造的地景。馬祖地區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具高度資源價值與意義,包括各種漁業資源、潮間帶資源、生態資源(例如黑嘴端鳳頭燕鷗等鳥類資源)以及馬祖石蒜特有的植物,均顯示其資源獨特性;閩東建築文化與軍事坑道等,也記錄了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尤其是近數十年的兩岸對峙所創造的戰地景觀,作為文化資產,對台灣與全球社會都有特殊意義。

地理位置

馬祖地質公園行政區隸屬連江縣,下轄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莒光四鄉,形成東西窄、南北狹長的地形,總面積約為369.07公頃,規劃區域為公有地及無主土地,在都市計畫圖中主要以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及風景區為主要範圍。馬祖地質公園共分成10個景點區域,除了燕鷗保護區分散在不同的鄉鎮,其餘景點均為具有特殊地質、地形及生態的區域,所在範圍為交通部觀光署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連江縣政府所管轄。
馬祖地質公園地理位置

環境特質及資源現況

一、環境特質
北竿地質公園景區鄰近大澳山的聚落后澳村,是一典型的海濱小漁村,村內的「楊公八使宮」香火鼎盛,村民每逢年節必備祭典擴大膜拜。村的西北方灣澳居民慣稱為「澳裡」,澳口朝向東北方,是漁船常用的避風港,退潮時海水可退至澳口外露出一大片面積達4、5公頃的沙灘。現今已築有道路貫穿連接塘岐、后澳二村,便利村民的往來。沙灘的西側則為北竿機場的所在地。

大澳山山上並沒有居民居住,在戰地政務時期主要作為軍事用途,包含06、08、12等三個據點,目前已規劃成為戰和平紀念公園,有一座主題館興建於此。小坵、獅嶼、以及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之三連嶼、中島、鐵尖島、白廟、進嶼也未有人居住,大坵島早期應放養梅花鹿,現在成為梅花鹿的生態園區。

南竿地質公園景區範圍主要包含官帽山及四周的海岸線,鄰近的聚落為仁愛村,仁愛國小也位在聚落中。南竿官帽山地質公園是以花岡岩坑道為特色,為軍方開鑿的坑道。另外官帽山四周海岸的侵蝕地形,顯示出馬祖海岸侵蝕風化作用的強烈,述說著地形景觀作用的成因。秋桂山海岸景觀區則位於四維村,鄰近有秋桂山水庫及后澳水庫,是南竿主要的水資源之一。

東莒福正曾經是東莒最繁華的村落,但因漁獲量遞減,人口外移,往日的榮景不再,獨留一幢幢殘缺的石屋與後方東犬燈塔相伴,還有仍默默守護村莊的白馬尊王廟。西莒菜浦澳為一座海岸島礁,目前為軍方管理,在澳口處是當地居採集紫菜的場所。福正的海岸以陸連島、海灣及海岬所構成,東犬燈塔位於海岬的上方,海岬四周礁岩密布,顯示海岸侵蝕作用強烈。主要的地質岩性以火山角礫岩為主,部分海崖可看到花岡岩出露。東洋山步道為後期規劃的海岸步道,步道東側以海崖為主,北側臨近福正村,西側臨近大坪村。

西莒菜浦澳為西莒東北方的小灣澳,為當地居民採集紫菜的場所,旁邊有一凸出海岸的顯礁,在戰地政務時期為軍事據點,除了軍事設施外,海岸的區域有開放參觀。海岸岩石風化嚴重,岩石型態都很破碎,可以很清楚看到岩石的節理及堆積在海岸的石塊。沿著島礁海岸行走,海岸邊的岩石與南、北竿的花岡岩不同,礦物結晶不明顯,部分呈現流動的構造,在火成岩分類中為「凝灰岩」,是岩漿噴出地表,快速冷卻的產物。

東引主要範圍屬於連江縣東引鄉樂華村及中柳村,世尾山一帶除了燈塔的設施外,沒有居民居住;西引海岸除部分軍事設施外,也沒有居民居住,四周都以海崖為主,由於軍事管制保存了東引最原始的地質地形的景觀,環境主要為山坡地及海岸及海崖所組成。

二、資源現況
(一)北竿
(1)地質相關景點
1. 塘后道沙灘:為連島沙洲的地形景觀,因道路開闢,只呈現一般沙灘、沙丘的景觀。
2. 螺山自然步道:螺山自然步道可看到花岡岩岩層,除了可以近距離觀察一億多年前生成的花岡岩,了解火成岩形成的原因,四周多變的海岸地形,讓可體驗大自然的奧秘。
3. 螺山海崖及顯礁:螺山四周高聳的海崖,海崖上岩石節理、侵入岩脈、顯礁、海蝕溝等,可了解大自然海岸的作用及地景的成因。
4. 螺山及蚌山間的礫灘: 螺山及蚌山間在退潮時會出露礫灘連接兩島嶼,居民則可行走在其間。
5. 獅嶼:位於北竿東北方的小島,從北竿島眺望,像兩隻趴臥在海上的獅子,島上有海蝕溝及顯礁等海蝕地形景觀。
6. 大坵島:島嶼四周有海蝕溝、海蝕洞等多樣的海蝕地形景觀,早期為梅花鹿放養的場所。
 (2)非地質相關景點
7. 楊公八使宮:有別於馬祖常見的天后宮,為馬祖特有的民間信仰。
8. 戰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 該館以「感動‧回憶」為主題,分成:緣起、軍事沿革大事紀、軍用品展示區、軍民生態文化等展區,在主題館內讓參觀民眾遙想當年,戰地居民的蓽路藍縷。
9. 08據點:在戰地政務時期為軍事據點,目前已無軍人駐守,此地也可觀賞北竿海岸的景觀。
10. 06據點:從主題館往06據點的路上,有擺放許多早期的軍事機砲等設施,在06據點上除了有軍事碉堡、坑道等。也可在此遠挑北竿四周的島礁。
11. 三連嶼、中島、鐵尖島、白廟、進嶼(燕鷗保護區):為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是認識鳥類生態的場所,其中最著名的為黑嘴端鳳頭燕鷗,全世界的數量少於50隻;所以在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有瀕臨絕種危險」等級。

(二)南竿
(1)地質相關景點
1. 北海坑道:戰地政務時期開鑿的坑道,完工於民國60年,坑道內步道長約700公尺,中間則為水道。在步道的岩壁上,花岡岩的礦物組成、玄武岩侵入岩脈等,是相當適合觀察及解說的場所。
2. 大漢據點:為軍事開鑿的坑道,除了可以進行岩石地觀察,也可以了解戰地政務時期軍人生活的場所,體會當時保衛家園的艱辛。
3. 鐵板沙灘: 在退潮時海底會出露一大塊沉積岩,這是早期仁愛村稱為鐵板村的由來。沙灘上細緻的砂粒,是花岡岩風化後的碎屑堆積形成的。
4. 海蝕地形:官帽山四周的海岸有許多海蝕地形,如海蝕溝、海蝕洞及顯礁等,沿著官帽山步道行走,可以發現許多這類的海蝕地形。
5. 鐵堡:位仁愛村西側海岸的顯礁,由於地形險要,曾被闢為軍事據點,由一班兵力日夜戍守,故稱為鐵堡。此地視野開闊,是欣賞仁愛村聚落美景及官帽山海岸地形的場所。
6. 秋桂山海岸: 秋桂亭旁沿觀海路往后澳前行不遠處的海岸線,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岩石出現在海岸邊,遠望似斑馬的斑紋,當地人稱之為斑馬岩,為基性火成岩脈侵入花岡岩層中,值得做進一步地質的探究。

(2)非地質相關景點
7. 金板境天后宮: 金板境天后宮相傳為清代嘉慶年間大海盜蔡牽為求神明庇佑所建,今日廟宇仍保有當年閩東封火山牆的型式,內部以福州杉為材,廟內供奉天上聖母、威武陳將軍、華光大帝、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眾神。
8. 官帽山步道:由於地勢險要,早期軍方在此興建碉堡及砲陣地等軍事防禦設施,從山頂的碉堡上,可以觀賞仁愛村的聚落全景及海岸地形。步道旁當地居民種植了許多原生植物,也成為生態觀察的場所。
9. 南竿遊客中心:提供遊客多媒體欣賞及遊憩服務的場所。


(三)莒光
(1)地質相關景點
1. 西牛嶼:位於福正村北方的島礁,在退潮時海底下的礫灘將島礁連結到東莒島,形成陸連島的地形景觀。
2. 福正沙灘:海岸堆積地形,由於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在岸邊可看到沙丘的景觀。
3. 火山角礫岩:位於福正沙灘的西側礁岩區,是火山碎屑堆積形成的岩石,外觀上呈現不同大小的花岡岩塊膠結在一起。
4. 顯礁:位於東犬燈塔的北側,有幾個大的獨立礁岩,因岩石節理不斷受到海水風化侵蝕作用使得與東莒島分離,可以了解海岸侵蝕的作用。此處也是春夏季觀賞藍眼淚的地方。
5. 神祕小海灣:具有神仙傳說的海蝕洞及顯礁的海岸地形景觀。
6. 花岡岩及火山角礫岩接觸面:從東洋山步道往東莒燈塔方向的崖面上,可清楚看到上方顏色較深,下方顏色較淺的的岩石接觸面,崖面下方為花岡岩,上方則為火山角礫岩。
7. 菜浦澳:以凝灰岩為主的火成岩,為火山噴發產生的大量火山灰膠結成的岩石。
8. 西莒蛇山:西莒蛇山為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之一,在退潮,西莒本島與蛇島間形成寬廣潮間帶及礫灘,形成陸連島的地形。
9. 林坳嶼: 林坳嶼位於東莒島的南側,是東莒島週邊的3座小島之一。島上植物生態資源豐富,據植物專家調查表示,島上之多年生濱柃木,深具觀賞價值;另島上怪石林立,饒富神話故事傳奇,目前尚未開放登島。

(2)非地質相關景點
10. 潮間帶:福正沙灘的北側在退潮時會形成寬廣的潮間帶,是認識海濱生態的場所。
11. 東犬燈塔:建造於1872年,為二級古蹟,是台灣第1座使用花岡岩建造的燈塔。
12. 福正聚落:為傳統閩東式建築聚落,聚落的建築形式,多為簡單的二落水,亂石砌,是了解早期住民文化特色的場所。
13. 莒光遊客中心:提供遊客多媒體欣賞及遊憩服務的場所。

(四)東引
(1)地質相關景點
1. 一線天:一線天為一處海蝕溝地形,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上接天、下通海,是岩石節理長期受到海水侵蝕及風化作用形成的景觀。
2. 烈女義坑: 位在天王澳後方,一座近百公尺高的天然海蝕崖,巍峨壯麗,氣勢懾人。烈女義坑西側有一名為「烈女石」的岩石,相傳因一女子坐望夫歸而得名,也是東引獨特的巨石景觀之一。
3. 閃長岩:往東湧燈塔的步道旁有許多裸露的閃長岩,為一億年前形成的火成岩,也是馬祖唯一在東引才可以看的的岩石種類。
4. 海蝕崖:世尾山的海岸都是高聳的海蝕崖,海崖高度大多超過50公尺,在往東湧燈塔的步道可看到這種海蝕崖,特別壯觀。
5. 后澳海岸:位於西引后澳,包含海蝕拱門、顯礁等海蝕地形。
6. 三色石:位於國之北疆旁的海崖,海崖上呈現三種不同顏色的岩層,可能為岩石礦物組成成分不同形成顏色的差異。
7. 三三據點:位於東引鄉的最西側,在海崖上可以看到整齊排列的柱狀節理。

(2)非地質相關景點
8. 東湧燈塔: 東引島燈塔(東湧燈塔)位於東引島世尾山山腰上,純白身形,高13公尺,民國77年文建會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於民國105年升格為國定古蹟,是台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
9. 世尾山步道:為烈女義坑通往東湧燈塔的一條步道,沿著階梯往上走,兩側閃長岩因風化形成一塊塊的巨岩,堆放在邊坡上。步道沿途生態相當豐富,在每天8-9月可欣賞到馬祖特有種紅藍石蒜的花海。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馬祖地質公園評估報告書 pdf pdf 檔案大小:3026KB 下載次數:378
馬祖地質公園經營管理計畫書 pdf pdf 檔案大小:14611KB 下載次數:401
自然地景價值者提報表_馬祖 pdf pdf 檔案大小:10544KB 下載次數:453
1071129馬祖地質公園公告下載版(含圖面及土地清冊) pdf pdf 檔案大小:3998KB 下載次數:865
瀏覽人次:11991 最後更新日期: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