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倡議的緣起:相關會議與《巴黎宣言》
年1月29-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總部巴黎召開里山倡議的全球研討會。該會議是由日本國環境省(MOE-J)和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主辦,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SCBD)共同協辦。在此之前,亞洲舉行了兩次籌備研討會,第一次是2009年7月25日的東京籌備會,第二次是2009年10月1-2日的馬來西亞檳城籌備會。
CBD)締約方會議(COP)成員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附屬機構—科學技術和工藝諮詢機構(簡稱科諮機構,SBSTTA)、政府機構並從事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發展研究的專家、學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以及與當地居民有密切合作的社區組織。會議對公眾開放,並由聯合國大學副校長武內和彥(Kazuhiko Takeuchi)教授、生物多樣性公約附屬機構科諮機構(SBSTTA)主席 Spencer L. Thomas博士、國際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學系主任和柬埔寨環境部部長Somaly Chan女士、以及馬拉威國家植物標本館和國家植物園總幹事James H. Seyani教授等人共同主持。
2009年間在馬拉威、柬埔寨,墨西哥,秘魯等國,以召開研討會的方式共進行了20多個相關研究。
年巴黎全球研討會的主要成果是由主席團發表的總結報告和《巴黎宣言》。該宣言的附件包含了里山倡議的相關目標、主題活動和運作機制等方面的詳細陳述。該次全球研討會的與會者並要求主席團向SBSTTA第十四次會議(於2010年5月10-21日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市舉行)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於2010年10月18-29日在日本名古屋市舉行)提送宣言。
里山倡議的啟動: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 (CBD COP 10)
2000年的第五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大會,決議將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議題正式結合在一起,開始將農業生物多樣性納入公約的工作計畫之一(Programme of Work on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PoW AgBD)。其後,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於2002年推動「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夥伴關係倡議,目的在透過國際合作,以保存和維護這些遺產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食物和生計安全以及傳統農業文化。2010年10月於日本名古屋舉辦之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更進一步提議《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里山倡議內容與近年國際間討論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傳統知識保存以及鄉村社區發展等議題密切相關,且不僅著眼全球重要性之農業文化地景,更關注所有國家一般鄉村社區之生產、生活和生態之永續性。該倡議已成為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通過之重要決定之一,值得國人關注。
里山倡議的概念架構 (Conceptual framework)
1. 願景和目標
2010年策略(Post 2010 Biodiversity Strategy)」計畫,特別是對2020年目標中有關:對農業、水產養殖業和林業等各領域的永續經營管理、對削減營養過剩(氮和磷)和其他來源導致關鍵生態系統污染的負荷、對受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多重壓力影響的脆弱生態系統的管理、對農業生態系統中農作物和牲畜的遺傳多樣性狀況和野生近緣種遺傳多樣性狀況的改善、 對提高生物多樣性作用的認識、對保護或恢復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以提供關鍵服務和促進當地生計、對公平獲得必要生態系統的服務的需要、對傳統知識、創新和做法的保護、對當地居民和地方社區的權利的保護、以及對該公約執行能力(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的加強等方面。
2. 「願景-方法-行動三摺法」 (Three-fold approach)
三摺法(a three-fold approach),包括願景、方法及關鍵行動面向。里山倡議的願景是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方法有三︰確保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和價值、整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謀求新型態的協同經營體系;關鍵行動面向有五:資源使用控制在環境承載量和回復力之限度內、循環使用自然資源、認可在地傳統和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促進多元權益關係人的參與和合作、貢獻在地社會-經濟成長。
【里山倡議的三摺法:願景、方法和關鍵行動面向(UNU-IAS, 2010a)】
3.里山倡議的四點原則
(1)土地利用策略是依據複合式生態系統架構
亞洲農村地景的特徵是各種不同的森林和濕地等次生環境以鑲嵌式的空間結構與當地的地形緊密地結合,此土地利用方式創造出複雜的生態系統,得以保存該區的生物多樣性,並且為當地居民提供十分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例如︰集水區保護、防災、病蟲害防治、食物、燃料與木材。但是傳統鑲嵌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單一作物連作後,複合式生態系統為人類帶來的益處消失或變質了。因此未來土地利用的策略必須建構在認清複合式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之上,力圖兼顧生產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平衡。在目標區建立一份物種清單是擬定土地利用策略方向的第一步。
(2)永續的資源利用是依據環境的承載能力與自然的恢復能力
永續的資源管理及土地利用策略應考慮每個區域個別的環境承載力與自然恢復力,設定在合理的範圍,否則會造成當地樹林和水資源的耗竭、土壤性質惡化與侵蝕、喪失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生態農業、生態林業以及輪替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永續策略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再加上建立及監測環境指標。
(3)聚焦於當地社區的決策並以多方權益關係者的共識為基礎
永續經營管理策略的規劃、執行與評估應以共識決策方式為基礎。以當地社區為主體,但也積極徵求更多的權益關係者投入,例如︰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生態系統服務所有的受益者,包括市區內的企業和消費者。以社區林業的概念為例,它提倡成立管理委員會,分區以達到利用、保育與更新三者間的平衡,以及提供環境教育。
(4)開發與保育取得平衡
永續經營管理策略解決農村貧困與開發的問題不能失敗。根據估計全球75%的貧困者居住在農村,貧困及地景遭受破壞的惡性循環打亂了維持他們生計所需的生態系統服務,若不先中止這個循環更遑論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廣生態旅遊以及創造當地對生物多樣性友善之產品的價值有助於農村的發展;在此同時,現代科技和科學與傳統知識及智慧結合以制定保育與經濟雙贏的策略。
瀏覽人次:23661
最後更新日期: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