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山雀
:::

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EPLS)

:::

世界各地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

在里山倡議中,把這類由農村居民與周圍自然環境長期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物棲地和人類土地利用的動態鑲嵌斑塊(馬賽克)景觀,稱為「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SEPLS)」,意思是透過農林漁牧等農業生產地景的經營,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性的目標。
這類「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分布在世界許多地區並賦予各種名稱,例如菲律賓的木詠(muyong)、烏瑪(uma)和大巴窯(payoh);韓國的毛爾(mauel);西班牙的德埃薩(dehesa);法國和地中海國家的特樂裡斯(terroirs);馬拉威和尚比亞的其特美內(chitemene);日本的里山(satoyama)和里海(satoumi);中國的風水林和田園等。這樣的耕作方式常稱為「生態農業」或「永續農業」,這些地區的共同點

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重要性和威脅

對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有效經營,可提供廣泛的供應、調節、文化和支援的服務體系,從而有利於人類生活和當地居民的福祉,也有利於千年發展目標(MDGs)和有關國家發展政策的實施,同時增強當地社區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此外,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有效管理還有助於緩解和調適氣候變化,特別是透過保護和加強碳匯和碳庫(碳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抗災能力等,以減少氣候變化在地景生態系統尺度上的負面影響。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對生物多樣性公約實施也有重要作用,也可以透過加強與其他保護區之間的聯繫,保護更大地景尺度的範圍。
由於農村人口的銳減和老齡化等原因,許多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被荒棄、或是受到無計畫的城市化、工業化和人口劇增進而對資源需求大增等壓力。這些地景的喪失或退化導致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品質下降,造成原本依賴於這些地景的當地社區和周邊社區帶來嚴重後果。

里山:日本傳統農業地景和經營管理

里山、里海的定義里山(satoyama)的觀念比里海(satoumi)的觀念要早好幾個世紀產生。1661年首次以間接的方式提到這個觀念,至於第一次單獨使用「里山」這名詞是在1759年,指的是圍繞著村莊、人類居住地和房舍的山區。直到70年代,大部分對里山的定義才包含人類居住靠近山區的地方,並利用當地的資源(譬如食物、燃料或作物的肥料)的概念。
日本傳統的地景包含許多其他不同的農村環境,譬如︰耕地和果園、稻田、灌溉用的池塘和溝渠、村落與農場本身,里山地景正是由里山和這些環境所組成複合式的農村生態系。在里山地景內,許多不同種類的樹林、草地與濕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的鑲嵌圖案,因此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其中有許多是瀕危物種,另外也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 (圖1)。
圖1 日本里山特性和概念圖
【圖1 日本里山特性和概念圖(UNU-IAS, 2010b: 13)】
註:a:定期輪伐的林地,提供薪材與木炭 b:針葉林 c:赤松林 d:住家旁的林地 e:竹林 f:草地 g:水田 h:牧場 i:灌溉管道 j:灌溉池塘 k:小村落 l:牲畜(牛與雞) m:野菜與蕈類 n:草原火耕o:維護灌溉管道 p:管理定期輪伐的林地與竹林 q:管理針葉林 r:收集落葉林地的樹葉製成堆肥 s:燒炭 t:椎茸(shiitake mushroom) u:神社 v:蒼鷹 w:日本山椒魚x:魚狗 y:農夫與護林者 z:健行者

里海則是1998年才出現的名詞,指的是沿海地區的空間結構以及該區內對漁業資源的使用與經營。里海地區強調透過人為的干預提高生物的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具體來說,這觀念的起源可追溯到瀨戶內海當地的沿海社區試圖努力瞭解人與海之間的關係 (圖2)。
圖2 日本里海特性和概念圖
【圖2 日本里海特性和概念圖(UNU-IAS, 2010b: 14)】
註:a:河川 b:海灘 c:潮埔地 d:珊瑚礁 e:藻場 f:各種不同的魚類及蝦蟹貝類 g:浮游生物 h:營養物質與沙 i:牡蠣水產養殖 j:漁村 k:松樹 l:漁夫 m:海水浴 n:採集貝類 o:垂釣者 p:自然觀察 q:市區 r:里山
瀏覽人次:8725 最後更新日期: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