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山(satoyama)」雖是日文,「里山倡議」一詞的出現,則自始是一項國際性倡議。里山倡議(the Satoyama Initiative)正式啟動於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舉辦之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由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與日本環境省共同倡議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簡稱IPSI)」。IPSI是交流網絡,目的在於邀請全球各地有志一同的組織加入會員,透過國際交流、知識促進、指標研究、能力培育及實地活動等方式,共同探討全球各地「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簡稱SEPLs)」保全活用的相關議題與對策,以確保鄉村地區農業生產環境的多元生態系統服務和價值,同時透過整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並建立群策群力的協同經營體系,邁向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臺灣自2010年底即引進國際里山倡議概念和作法,政府、民間和學術研究機構也開始了一些先驅性作為。2011年起,政府單位以農業部林業保育署最為積極,將里山倡議主題融入該局自2009年起,與台北大學及相關民間社團合作執行之「推動水梯田暨濕地生態系統復育及保育計畫」中,示範性案例包括: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圖1)、新北市貢寮區田寮洋、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圖2)等三處。使國人對里山倡議這項新概念,一開始便有具體案例得以參考和想像。
【圖1 案例 200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曾和八煙社區居民合作再現民俗工藝】
【圖2 案例 2014年7月花蓮大港口水田結出金黃稻穗】
東華大學於2011年3月成功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成為臺灣第一個IPSI會員。體認「全球思考、制度適用、在地行動」三者需連貫的重要性,東華大學除持續參與國際里山倡議相關會議和活動,汲取國際概念和經驗外,也積極探索如何結合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等制度工具和政府行政體系資源,協助在地社區和原住民部落從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保全活用的在地行動。其具體實踐案例即為2011-2013年間,由東華大學、花蓮文化局等地方主管機關以及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居民,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和規劃「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的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歷程。該案例說明一種借鏡里山倡議、文化景觀和地景保護區等國際思維,如何融入國家制度,並透過多元權益關係人的協同規劃機制,於在地實踐的可能作法和歷程。
東華大學將「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圖3)協同規劃歷程整理為IPSI案例,參加2013年9月在日本福井市召開第四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大會(IPSI-4)的案例海報兢賽,從43個會員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7位獲獎者之一。本計畫主持人為此頗受鼓舞,發現IPSI平台正積極發掘全球各地優秀案例,臺灣案例可以受到國際矚目。對臺灣而言,IPSI平台不僅提供學習國際經驗的機會,同時可以分享臺灣成果給國際社群。只可惜,能夠代表臺灣出國參加IPSI相關會議和溝通的學者專家,究屬少數。於是,建立一個全台尺度的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有其必要。
【圖3 花蓮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是臺灣東部典型的「森-川-里」里山地景】
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的初步構想是:邀請臺灣各地有志一同的社區組織、民間團體、學術機構、綠色企業、政府相關部門等單位,共同探討和實踐臺灣各地「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和海景」保全活用的相關議題、對策和在地行動方案,促進臺灣鄉村地區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這幾年來,林業保育署與夥伴們在各地留下汗水、烙下腳印,欣喜得到肯定。其實,在國內還有許多也在實行「里山倡議」理念的農民與團體,林業保育署希望起帶頭作用,未來能整合更多單位與團體,呼喚年輕人回鄉,共同倡導或支持友善生態農法,創建臺灣自己的「里山倡議」,建構知識交流平台,提供學術研究和實務經驗,對有志參與夥伴進行能力培育,共同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育、復育和明智利用,維護生態系統服務,並提升產業的增值,維繫健康的島嶼,增進全民的福祉。
里山「倡議」的英文是「initiative」,意思是嘗試解決問題的「初始」、「創始」行動。臺灣自2010年底引進里山倡議後,無論政府和民間都已有相當程度之創始性行動,值得讚許和肯定。惟借鏡國際發展、檢視臺灣現況和展望未來,吾人亟需研訂一項具整合「全球思考、國家適用、在地行動」架構的里山倡議推動策略,並建立臺灣的里山倡議夥伴關係交流網絡,透過群策群力的協同規劃和經營機制,促進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的保全活用,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同時建構出臺灣里山倡議的本土論述和實踐經驗模式,積極與國際社群分享,並貢獻於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之達成。
瀏覽人次:9565
最後更新日期: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