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游蛇

:::
赤腹游蛇

保育行動計畫目的

在符合以保育生物學為基礎的原理原則與科學的基礎下,使臺灣赤腹游蛇殘存、日漸減少的族群數量及分布範圍,能有效的擴增至相對穩定,並逐步擺脫瀕臨滅絕的族群窘境,為此保育行動計畫的首要目標。在地狹人稠,低海拔土地超限利用的臺灣,無法受到現行保育相關法規所管理之現有各保護區系統庇護的赤腹游蛇,主要面臨的問題是棲地面向及其衍生因子所導致的困境,透過合理的行動與保育策略的制定、生態監測的監督與管理操作手段的介入與執行,緩解現有已知族群面臨滅絕的各項棲地相關壓力,進而使目前縮小孤離的族群,數量逐漸穩定回升,族群與族群間能開始有機會自然交流,達到脫離滅絕風險,最終自保育類名錄物種降級為一般類野生動物的族群狀態。


保育策略與行動

行動A-1:與土地權益關係人建立互信基礎
行動A-2:建立溝通平台與互動機制
行動A-3:導入並使用政策工具
行動A-4:深入訪談與資料收集

行動B-1:劃設關注區域
行動B-2:維持棲地周邊之水生栽植農田
行動B-3:協助轉型為生態友善農法
行動B-4:清除水域內之外來入侵種

行動C-1:維持棲地濕生草澤功能
行動C-2:維持濕地間之水系通暢與植被覆蓋
行動C-3:創造具生態價值的小型埤塘
行動C-4:針對棲地週邊進行相關管制,並加強取締違法事件
行動C-5:拆除棲地內老舊破損之人工構造物

行動D-1:增加保育主管機關能管控的土地面積
行動D-2:優先選取合適環境進行保護
行動D-3:協助閒置農田轉型成水田型市民農園
行動D-4:由企業界或保育組織認養土地

行動E-1:持續進行族群分布調查與基礎生態研究
行動E-2:開發新技術提升調查效率

行動F-1:緊急啟動救援工作
行動F-2:評估尋找可供異地保育操作之場址
行動F-3:建立圈養族群及發展人工繁殖技術
行動F-4:規劃野放及後續監測工作

行動G-1:增進民眾對蛇類之正面認知與瞭解
行動G-2:針對關注區域內工程施作單位辦理相關教育宣導
行動G-3:加強社區巡守並發展夜間生態導覽解說
行動G-4:協助解決人蛇衝突

行動H-1:尋求企業支援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赤腹游蛇保育行動計畫 pdf pdf 檔案大小:6507KB 下載次數:5
瀏覽人次:154 最後更新日期: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