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種學名:
-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euptilurus
- 分類:
- 食肉目Carnivora 貓科Felidae
- 臺灣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 瀕危 (Endangered, EN) 2017
- IUCN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 無危 (Least Concern, LC) 2020
- 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等級:
-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 族群趨勢:
- 未知
- 外部資源:
-
- 照片:
-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物種分布
日據時期曾普遍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的丘陵地區,在1970年代以前受到極大的狩獵壓力而逐漸消失,各地區消失的可能時間點大致為:臺東地區約在1968年、臺北山區約在1985年、雲林地區約在1988年、桃園臺地約在1992年、嘉義山區約在1994年、臺南也可能在2006年之後消失。現在主要族群分布在苗栗、臺中及南投,不僅分布侷限且數量稀少。近年在其他地區如新竹、彰化、雲林及嘉南亦有零星的石虎發現紀錄。
環境與棲地
主要分布在臺灣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但也有海拔1,400公尺以上的分布紀錄。偏好覆蓋度高的天然林,其次為非天然林、草生地及農墾地,森林覆蓋度高的環境能提供為白天休息時遮蔽的場所。近年來則發現石虎會利用河灘的草生地,進行休息或覓食。
低海拔連綿和緩之丘陵地以及有森林覆蓋、鑲嵌的淺山環境,提供石虎多樣化與豐富的獵物,但這些棲地也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林冠甫攝)
威脅因素
石虎棲息地受到開發而喪失、零碎化或劣質化,路殺、非法捕殺、流浪狗攻擊是直接造成石虎傷亡的因素。另外還有傳染性疾病、農藥及老鼠藥的使用、與遊蕩犬貓的食物競爭以及遺傳多樣性低…等可能會對石虎生存造成威脅,需要持續關注。
石虎棲地喪失和零碎化是影響其生存的重要威脅(改自林冠甫攝)
道路或河川工程等破壞或切割石虎棲地,影響石虎族群間的交流(改自林冠甫攝)
雄性石虎路殺事件多在秋冬季,可能為年輕個體擴散及尋覓配偶;而雌性石虎則在春夏季遭路殺比例較高,可能與繁殖季能量需求高,因此頻繁獵食或攜帶小石虎移動有關(圖為雌性個體,林育秀攝)
廢棄蓄水池、水井等人工結構物因壁面平滑且垂直,讓石虎掉落無法逃脫而死亡(盧俊輔攝)
石虎分布範圍多為淺山的農耕地,部分放養家禽的農戶因遭石虎或其他食肉目動物偷獵而損失,以陷阱、毒餌或請獵人捕捉、用狗追趕等方式移除,學者推估其死亡個體數可能高於路殺個體(林育秀攝)
遊蕩犬的存在是石虎生存主要威脅之一,近年來有不少石虎遭受犬殺的案例發生。在石虎出沒的地點,同時也觀察到不少犬貓的紀錄,連帶造成食物競爭、掠食和疾病傳染的威脅(池炎城攝)
少數石虎幼獸因人為干擾或天災造成失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影像)
石虎主要食物為鼠類,也會取食其他小型哺乳動物、鳥、青蛙、蜥蜴、魚及昆蟲等,是臺灣淺山生態系食物網的頂級消費者。但慣行農業為減少病蟲草鼠害,大量使用農藥、除草劑及滅鼠藥,對生態系統帶來極大的負面衝擊(改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影像)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瀏覽人次:43671
最後更新日期: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