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種學名:
- Squalidus banarescui
- 分類:
- 鯉形目Cypriniformes 鯉科Cyprinidae
- 臺灣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 極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2017
- IUCN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 未評估 (Not Evaluated, NE) 2016
- 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等級:
-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 族群趨勢:
- 未知
- 外部資源:
-
物種分布
原被歸屬為飯島氏銀鮈,最早的採集紀錄為1920年,其次於1923年,皆在南投,但前者記載地點不明,後者則與今日已知分布地點完全不同,是否因歷史或棲地變遷造成原採集族群已消失,無法得知。2007年被重新發表命名,相關調查記載皆於烏溪流域採集,但在烏溪歷年所調查的生態資料中,卻少有回報或發現紀錄。
2018年起調查顯示現生族群分布在南投、臺中、彰化三個縣市範圍內的烏溪主流、支流、水圳與埤塘中。相較於臺灣其他淡水魚類,巴氏銀鮈分布範圍顯得十分侷限,僅分布在單一水系系統之中,但水系之中包含主流、支流、水圳路以及埤塘環境,這些分布點之間有些明顯彼此獨立,完全封閉於其他棲地環境之中。
除溪流環境外,在烏溪旁的獅象山農場內及其外圍的埤塘,自1999年起有穩定發現巴氏銀鮈分布紀錄。
環境與棲地
分布地區可分為河川與非河川兩種,河川環境包含烏溪流域的中、下游河段與支流,沿途地景與土地利用類型十分多樣化,除了會經過都會區或是城鎮,鄰近區域多為農田、水圳或是道路橋樑等各式人工設施。非河川環境則包含水圳、埤塘等,但其水源也仍透過圳路與河川連結,仍與河川有關。
巴氏銀鮈生活於水較深、流速緩和、水質略為混濁之水域,喜歡躲藏於水底岩塊或水生植物間。與臺灣大多數小型魚類類似,會選擇洪水期間在洪泛平原旁及其淹沒區的草澤環境,利用其卵粒快速孵化的策略完成繁殖。
烏溪中游流路分歧散亂,形成許多辮狀流。部分辮狀流水源來自地下伏流或湧泉,冬季枯水期不易乾涸,河岸兩側與水底水生植物豐富,是巴氏銀鮈的重要棲地(林文隆攝)
在巴氏銀鮈已知分布地點中超過百分之七十皆有水生或濱溪植物群集(林文隆攝)
威脅因素
2018年前缺乏巴氏銀鮈全面性分布與長期的監測族群量資料,無法透過比對了解其分布範圍或族群量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惟從歷年資料得知,巴氏銀鮈僅侷限於烏溪單一水系中,故容易受同一威脅事件影響,且重大威脅的尺度如果超過支流範疇,例如氣候變遷的水文事件或是水系尺度的建設開發等,都可能導致原棲地環境變化,而產生極高的滅絕風險。
已知分布棲地當前受到棲地品質不佳的生存危機,包含汙染與自然棲地受人為活動改變;如自然水文變化、經常性施工、週邊土地利用與垃圾污染、人為取水以及人工設施阻絕影響,對其分布棲地水質造成劣化、不連續分布及分隔,導致分布棲地的整體性品質不佳。此外,尚有人為獵捕、入侵種等威脅,但對巴氏銀鮈族群數量、分布與擴散的影響程度如何,尚不清楚。而大型水利設施—「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計畫」的施作,將對烏溪流域的流量與巴氏銀鮈棲地分布造成一定衝擊。這些威脅因素需要長期密切關注。
2021年春季臺灣西部地區面臨大規模乾旱事件,連原本水量持續的烏溪中下游辮狀伏流水層都呈現接近乾枯的狀態,大大縮減該區域巴氏銀鮈的分布棲地面積(林文隆攝)
「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計畫」預計引取烏溪水源至人工湖蓄豐濟枯,提供穩定地面水量,作為減抽地下水之替代水源。開始營運取水之後,將會改變當地、水圳路內及中、下游的水文環境,需要監測巴氏銀鮈族群所在地的水資源利用水文棲地變化,並與水利工程單位合作,尋求物種與環境變動下的共存之道(林文隆攝)
在巴氏銀鮈廣為人知的特定分布地點,枯水期時常可見水域面積縮減、垃圾淤積,導致棲地品質劣化(林文隆攝)
位於南投與臺中交界的私人農場周遭埤塘,是巴氏銀鮈主要分布棲地之一。此地存在的人為採獵行為,可能對巴氏銀鮈族群存在威脅(林文隆攝)
位於南投與臺中交界的私人農場周遭埤塘,是巴氏銀鮈主要分布棲地之一。此地存在的人為採獵行為,可能對巴氏銀鮈族群存在威脅(林文隆攝)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瀏覽人次:5091
最後更新日期: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