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種學名:
- Cuora flavomarginata
- 分類:
- 龜鱉目Testudines 地龜科Geoemydidae
- 臺灣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 易危 (Vulerable, VU) 2017
- IUCN紅皮書名錄評估受脅類別:
- 瀕危 (Endangered, EN) 2000
- 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等級:
-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 族群趨勢:
- 減少
- 外部資源:
-
- 照片:
- 陳添喜攝
物種分布
食蛇龜分布在中國大陸中部及南部、臺灣與日本琉球群島南部的石垣島及西表島。在臺灣廣泛性分布,包括宜蘭、花蓮、南投、高雄、屏東(包括恆春)皆有紀錄。經2001-2008年調查發現,臺灣的食蛇龜主要棲息在低海拔的丘陵或靠近山麓海拔較低環境,族群分布地點呈現不連續區域性塊狀分布,包括北部的新北市與宜蘭低海拔山區、中部苗栗及南投、雲林山區、南部的嘉義、台南、高雄山區、恆春半島及東部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一帶。
由近年2014-2015年及2018-2019年分別於宜蘭、花蓮所進行的族群調查結果顯示,食蛇龜野生族群之分布範圍與族群量於最近15年內快速縮減或消失,僅於侷部區域捕獲零星個體,多數現存族群已呈現族群量過小與族群密度過低,不易透過自然繁殖補充維持族群長期存續,多已失去族群生態功能性。於其他原有野生族群分布相關縣市,遭非法獵捕情形亦極嚴重,現生族群分布現況亦應有相似趨勢。
環境與棲地
食蛇龜的分布主要以低於 海拔600公尺山區或海岸地區具有較完整林相之原生闊葉林或次生闊葉林環境為主,會利用綠竹林、麻竹林、果園、茶園等環境活動或攝食,於非產卵季節與度冬時多利用底層植被較密的原始闊葉林或次生林環境,需要受人為干擾較少及有足夠森林面積始能維持穩定的族群。產卵時則多利用日照較充足的森林邊緣、步道兩側、森林空隙及受自然或人為干擾之演替初期階段較開闊環境。
食蛇龜棲息於較大面積的低海拔闊葉林或次生林及鄰近之開闊地、農墾地,且受人為環境擾動較少的區域較能維持穩定族群(陳添喜攝)
高溫的夏季降雨量較少時,食蛇龜會由丘陵地、台地、稜線較高處遷移到較潮濕的山溝或水塘附近環境,但在水中的活動能力不如其他半水棲性種類(陳添喜攝)
威脅因素
臺灣因人口密度高,低海拔森林環境與食蛇龜族群亦受人為活動高度干擾,包括土地利用、人工構造物、道路、農墾、遊憩、野生動物利用等形式,擾動或改變、切割已不易保留大面積且連續之闊葉林環境及棲地。非法獵捕與飼養繁殖、販運走私等問題,更是影響當前臺灣食蛇龜野生族群長期存續的嚴重威脅。
食蛇龜原有棲地因人為利用土地形式變動大,除造成棲息地消失、劣化與零碎化之外,更可能受到嚴重切割而提高食蛇龜路殺意外死亡機會、幼體補充量下降、長距離遷移比例上昇,亦導致殘留族群長期存續不易(陳添喜攝)
非法獵捕地點的可及度,隨食蛇龜分布範圍縮小與族群密度下降,使用陷阱型式亦逐漸改變;從捕鼠籠、彈簧摺疊魚籠,甚至塑膠桶或垃圾桶,以及自製組合式陷阱等,所使用的陷阱型式極為多樣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瀏覽人次:14234
最後更新日期: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