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成果
因金絲蛇分布狀況並不明確,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66個金絲蛇路死歷史精確點位資料(2017年12月前),以SDM(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分布模式預測金絲蛇潛在棲地,得出臺灣全島共有1,459個金絲蛇可能分布網格(1x1平方公里方格),其中道路可及有572個網格。2018至2019年針對陽明山國家公園、桃園北橫公路、宜蘭四季、新竹鎮西堡與南投溪頭等5個地區,來驗證潛在棲地、複查歷史點位、記錄棲地現況與共域爬行類動物情形,並且測試建立未來金絲蛇長期監測方法。
為測試建立未來金絲蛇長期監測方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已協助金絲蛇棲地管理單位規劃以固定樣區建立長期監測系統,分別於:
測試建立未來金絲蛇長期監測方法,以確認金絲蛇分布及族群狀況。
林務局2022年補助臺灣大學於5-9月金絲蛇活動高峰季節時,進行大臺北地區金絲蛇分布歷史點位及現況調查;並另將規劃針對北橫公路沿線再啟金絲蛇族群調查,依據歷史紀錄分布區域及路殺點位為參考,規劃以目視預測及陷阱法等方式進行族群分布調查,並同時蒐集金絲蛇出沒樣點之棲地環境因子(如林相、森林鬱閉度、底層植物組成、溫濕度等)基礎資料,了解族群分布現況,並釐清路殺高峰時間等資訊,以利後續與土地及道路管理機關共同擬定改善方式和友善對策。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道路系統密度高,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995年即開始針對較常發生路殺路段進行調查,設置路殺熱點保育及監測設施,並增設警告標誌、強化路殺熱點巡查,與地方政府及道路管理單位、相關權益人(機關)溝通與合作,規劃設置路殺減緩設施,以及向民眾宣導友善用路觀念。園區內已建置5座生物廊道,將持續監測物種使用及園區內路殺情形,擬定改善措施,減少動物路殺威脅。
自2019年起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於北橫公路巴陵至明池路段研議建置蛇類友善道路設施,如利用阻隔設施引導蛇類從地下箱涵穿越道路,設置菱形網以利蛇類攀爬,並以警示牌提醒用路人。將持續監控成效後再持續擴大辦理。
持續改善棲地環境,設置生態廊道及友善設施,漸少路殺機率。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北橫公路發現疑似有被大量放生大型蛇類,主要王錦蛇、眼鏡蛇和雨傘節,發現其吻端、身體有新舊傷痕或生理狀況不佳,自2020年以來已陸續移除這些放生蛇,林務局也規劃2022年進行北橫沿線區域之外來種食蛇性蛇類食性調查並將其移除。
調查及移除棲地內不當放生之非本地蛇類,避免威脅族群生存。
為了解金絲蛇基礎生物資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8、2019年採集3隻個體觀察,並與中山大學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初步了解金絲蛇食性及選溫行為。林務局規劃於2022年啟動金絲蛇族群調查,除包含個體辨識外,並將進行其他基礎生物學、食物及掠食者等生物資訊研究。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將2018、2019年金絲蛇路殺個體粹取組織樣本,進行陽明山、桃園復興與新竹尖石3個族群間之遺傳結構初步分析,檢測分子遺傳變異,在COI多基因座比對中並無顯著的分群隔離現象。規劃2022年將協助中國文化大學進行金絲蛇篩選分子遺傳標誌(如微衛星體(microsatellite))等研究,來進一步了解不同金絲蛇族群遺傳結構之差異性。
完成年度 |
研究計畫名稱 |
主辦機關 |
執行單位 |
2022 |
大台北地區金絲蛇歷史點位紀錄複查 |
林務局 |
國立臺灣大學 |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瀏覽人次:314
最後更新日期:2023-11-07